温柔学姐:我们之所以忽视那些真相,只是为了让自己好受一些。
▲▲ ▲
有个特别想学英语的朋友,在找我询问相关信息之后,决定回去自己练。
可是,他很快就发现学英语对他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于是便开始跟我抱怨学英语有多难、多苦。
一周之后,我问他英语学得怎么样了?他告诉我:“学英语挺难的,但我还想学。”
一个月后,我再次问了这个问题,他的回答却变成:
我不想学英语了。
既然是他的选择,不想学那就不学吧。
但是这段时间里,他内心发生的变化却让我产生了疑问:是什么原因让他从想学英语变成不想学了呢?以及,他是真的不想学了吗?
为了解答内心的疑惑,我跟他进行了一番深入的交流。
我注意到,刚开始的时候 “想学” 和 “很难学” 这两个想法是共存在他的头脑中的。
他一边很想学英语,一边又觉得学英语太难了。这段时间里,两种想法一直在轮番折磨着他,很难受。
为了摆脱这种折磨感,他有两个选择:
1. 改变 “很难学” 的想法。可是这一点很难,需要他打心里认为学英语很简单才行。
2. 改变 “想学” 的想法。这一点很简单,只需要告诉自己 “不想学” 就行了。
于是,他为了不再经受折磨,就选择了 “不想学” 英语。
一旦接受了这种设定,他发现自己的压力瞬间就减轻了许多。因为 “不想学” 可以帮他找到更多说服自己的理由:
反正我现在也用不上,学了也没用啊!很多人都没学会英语,不也活得好好的吗?
可是,真相却是他发现自己 “做不到” 之后,为了安心而做出的妥协。
心理学上有一个描述类似过程的专业名词:自利归因。
归因,指的是人们对事情发生的原因所提出的解释。自利归因,则是指人们会倾向于把事情发生的原因归结为对自己有利的情况。
再具体一点儿就是,我们会把好的结果归结于自身,把不好的结果归结于外界环境。
比方说考试过后,几乎所有通过的同学都认为是自己的努力取得了目前的成绩;而几乎所有没通过的同学都会把原因归结为考试很难、运气不好、没休息好等客观原因。
当我们发现两件事之间可能存在联系的时候,就会得出一个因果关系。但是这两件事儿未必真的存在因果关系,有可能存在着其他关系,又或者根本就是巧合。
此外,我们在理解他人行为的时候,也会倾向于用内因解释,忽略周遭的环境。
这一点在我们的生活中普遍存在着:
恋爱关系中,女孩子可能在约会中因化妆、挑选服饰等原因迟到。
从女生角度来说,是重视约会,想要打扮得更美一些。但是从男生角度来说,就很容易认为是女孩在故意摆谱。
反过来说,如果男生迟到了,女生就会认为男生不在乎自己,而男生则会说出堵车之类的客观原因。
事实上,男女双方都没有为难对方的意思,但就是出了问题。
亲子关系中,有的父母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学了很多课程、多才多艺时,就会说:“你们家孩子真听话,什么都愿意学;我家孩子就不听话,什么都不愿意学。”
可事实上,无论是别人家孩子取得的成绩,还是自家孩子身上的不足之处,真的只是孩子自身的原因吗?
为什么父母不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理念以及家庭环境等外在因素呢?
反过来说,如果孩子把自身的不如意全都归结于父母身上,也是犯了自利归因的错误。
社会关系中,同样是开车加塞,有的司机看到别人这么做就会愤而斥责。但是一旦放在自己身上,就会拿出 “我赶时间”、“会议要迟到了”、“我还要去接人” 诸如此类的理由。
自利归因的存在如此普遍,其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❶观察角度的局限性
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因此在成功的时候会过多地标榜努力、天赋等,在失意时会将原因归结为运气、环境等。
可是换了别人,就会反过来:
别人的成功都是运气,别人的失败都是实力不济。
举个例子,同样是时间不够用。
当别人这么说时,对方是行动者,我们是观察者,自然会把注意力放在 TA 本身,从而忽略了周围可能影响 TA 的客观因素。
我们也许会说:时间就是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会有的。
但若是自己觉得时间不够用时,由于我们本身就是行动者,会更多地找出 “任务分配不合理”、“要做的事太多” 等客观原因。
事实上,我们归因于外在,美化自己的原因还有可能是害怕直面缺点,承认自己的不足。
若是长期如此,就会错失很多进步的机会。所以,适当以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待自己,也许会有不一样的发现。
❷公平世界假说
有这样一种社会现象:当一个女生半夜出门被性侵之后,一定会有人跳出来指责她,要么说 “她穿着暴露”,要么说 “大晚上还出去肯定不是什么好人” 之类。
这是因为在我们心里存在着这样一种假设:
这个世界是绝对公平的,恶有恶报,善有善报,绝对不会出现没有秩序、有失公平的情况。
这就是 “世界公平假说”。
但现实是残酷的,总会出现一些不那么公平的现象。这时候,他们的内心就受到了冲击,觉得自己心中绝对公平正义的世界受到了损害。因而,他们会变得极度焦虑、不安。
其实,这是一种自我心理防卫机制,为了保护自己、获得内心的安宁。尤其是当受害者与自身状况相近时,会担忧自己遭遇危害的可能性。
“她跟我年龄差不多、打扮差不多,我会不会也有被侵害的可能?”
假如这个时候,刚好得知了这个女生穿着超短裙之类的消息,为了维护自己内心的世界,就会很自然地把原因归结于:
噢!原来是因为她穿得太暴露,那我注意一下穿着就好。
可是这样一来,就很容易忽视真正的关键因素,比如:小区治安、周围环境等。
中国有句俗语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就是很明显的公平世界假说。类似的说法还有 “TA 那么穷还不是因为懒”、“TA 被骗还不是因为自己笨”。
从积极的角度来说,这种心理可以帮我们在残酷的世界中缓解压力。但是从长远来看,消极影响恐怕更为严重,会让我们察觉不到问题的关键所在。
自利归因很难察觉,但我们还是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努力做出一些改变。
❶换位思考
自利归因令人很难有动力去改变自己。
我们会觉得反正都是环境的错,做不到也只是运气问题。可是,当我们越是这样想,就越难发现问题,越不可能解决问题。
作为独立的个体,我们的思维必然会受到影响和限制,这时候我们就需要通过换位思考来帮助我们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可是,我们毕竟不是别人,即便是站在他人的角度,也很难全面体会到对方感受。我们能做的,就是在考虑他人的时候,多想想外因。考虑自己时,多想想内因。
❷反求诸己
孟子曰: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人生失意,无外乎两个原因:内因和外因。
我们无法控制外因,却可以发挥内因的主观能动性。想要改变自身的现状,只能是依靠自己的行动。
正所谓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与其如祥林嫂一般整日抱怨,不如动用当下所有的资源去尝试、去实践。
万一,成功了呢?
❸归因风格
细想一下,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归因风格。归因就像一把双刃剑,积极的归因风格有利于关系的改善,消极的归因风格会导致关系的恶化。
若是能够把令人开心的行为归因于对方个人,而把不愉快的行为归因于大环境,人与人的相处就会愉快很多。
比如:当妻子无意间说起自己喜欢某件衣服时,丈夫接着就在纪念日那天买来送给她,妻子会这样想:“他真的很在乎我说的每一句话。”
而当丈夫某一天回家之后情绪低落、没能照顾妻子感受时,妻子会这样想:“肯定是他今天的工作特别辛苦。”
同样一件事,不同的归因方法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获得幸福的亲密关系很简单,只要把对方想得好一点就可以了。
我相信,每件事都有其存在的意义,自利归因也是一样。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考方式,因而对待同一件事的态度就可能截然不同。
所以,有个很重要的问题需要你我认真思考:
当一个思维谬误可以让你踏实、安心地过日子时,你会不会去改变它?
再深入思考一些,你可能还会产生这样的疑惑:这真的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吗?
我的行为符合自己的主观世界吗?我想要的人生是什么样的呢?
我们会迷茫,会疑惑,也会误判,但这些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并为了达成目标而做出努力。
总而言之,我们都在追求更美好的世界,从未停息。
校订:吴巍、姚色丰
图源:本文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 ▲
一句话,一张图
新生大学精选文章,建议你也读一读
(点击图片即可跳转至相应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