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考试资讯 > 职场新闻>正文

高考改革后,如何帮考生科学填报志愿?

时间:2017-03-15 14:30:05    来源:中国教育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人生是不能规划的,但是价值观可以引导,塑造价值观、学会做人,比生涯规划更重要。我们应该把选择和规划的权利还给高中生。”清华大学招办主任刘震说。在2016年新浪教育盛典的高考升学规划行业峰会上,部分名校招生负责人齐聚一堂,探讨高考改革背景下的升学规划。

  升学选择权要交给学生

  刘震的女儿刚上一年级,他没有给孩子报很多课外班,也没有按照自己的兴趣给孩子报班,“我们想把选择的权利,交给孩子。”刘震说,“现在很多家长已经给孩子规划好了未来,但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应该交给他们自己来做。应该营造让高中生自我选择的氛围。”

  刘震说,现在出分填志愿,高分考生都会填报所谓的热门专业,这是有问题的。应该把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基于好奇心去选择。但现在很多家长认为,考了高分就要选择热门专业,就要报金融专业,否则就亏了。但是金融专业和孩子的理想、兴趣,是否违背?没有人关心。

  新浪教育总监梅景松在《2016高考升学规划行业白皮书》中首次披露了变革时代考生及家长的升学规划行为新特征。调查显示,在关注孩子升学规划的家长中,26-35岁的家长约占40%,“80后”家长的升学规划意识明显超前。已有六成学前班孩子家长形成了清晰的升学规划。小学生家长位居其次,而仅有26%的高三家长已形成明确的升学规划。在制定升学规划时,68%的家长最看重就业情况,67%的学生更关心自身兴趣。家长最难以抉择的问题是如何为孩子选大学,而最让孩子头疼的却是选专业。

  “我们在大学见到太多的孩子们,由于家长的干预,就把学生引到他们特别不喜欢的专业,结果学生在那读得很痛苦,我们碰到过很多这样学生的案例。家长的观点不是以学生的兴趣来考虑,很多是以分数能够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像买东西一样,这个感觉不好,应该不断改变。我们希望未来这样的案例越来越少,也让学生从他们的兴趣出发来选择他们的专业。”上海交通大学教务处处长、招办主任吴静怡说。

  “要防止学生自主选择变成学校行为的选择。很多升学,家长、学校是代替考生选择的,但学生的发展学生自己是最清楚的,家长只能在提供信息、提供建议,应该把更多的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承担的责任而成长,学校得到持续发展。”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亚群说。

  升学规划需知己知彼脚踏实地

  “过去有一个状元跟我见面,问他想学什么,他给我一句话:问我的老师吧。这种学生我们是坚决不能要的,他没有对自己未来目标的期许。”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说,新高考改革,学生在高一时就要确定选考科目,这些科目和高校专业相关。而整个高等教育趋势又是朝着淡化专业、向通识教育的方向发展。这体现了两种不同的思路。选择的时候,重要的就是机会成本。秦春华建议,一定要得到专业人士的帮助。升学顾问对学生进行指导的时候,不是要提供具体的方案,而是要针对人。秦春华建议,学校要承担生涯规划的主体责任,中学要聘用专业化的人才做升学指导工作,大学要发挥升学顾问的这个作用。

  “无论高考怎么变化,对一些顶尖的学校来讲,他们对学生基本素质的要求是不会变的。对一个学生的基础要求是非常扎实的。”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傅尧说,专业也会自身升华变化,今天从事的专业,明天可能专业的内核就变了,甚至整个就发生了变化,或者是消亡了,或者是被其他专业取代了,这都是有可能的。专业,都是在一定基础上专长的方向,但是基础是不会变的。

  傅尧介绍,国际招生,真的能做到首先选择你的兴趣志愿,兴趣志愿放在第一位,然后是各方面的要求。傅尧建议,志愿填报,首先是提高考生的自我意识,使考生充分了解认识到自我兴趣,并依据兴趣特点在好学校和好专业中做最优的选择。第二是充分跟家长沟通了解意愿,多方位了解信息做出科学的判断。

  张亚群建议,在志愿填报方面,高校需要扩大信息的透明度,减少考生与招生信息不对称现象,避免因地理位置原因,影响志愿填报。另外招生院校也要加强与中学衔接、沟通、辅导。填报志愿,重要的是“知己知彼”,无论是家长还是考生本人,一定知道自己的兴趣在哪里,自己的特长在哪里。知彼是报考的学校特长优点在哪里,知己知彼对后面成长非常有帮助。

  傅尧送给考生们12个字,建议考生们能夯实基础,培养兴趣,科学规划。夯实基础是无论以后怎么发展,最重要的能力是在老师教完所有知识之后,还记得的东西,那就是自己掌握的核心技能。这些重要的能力和基础在高中的时候或大学本科的时候会培养出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定要有一个追求、有一个爱好,也要脚踏实地,不要好高骛远。

  升学规划背后的高中高校转型升级

  高考改革除了给考生填报志愿带来变化,给学校教育带来哪些影响?张亚群说,针对科目设置变化,高中教学管理需要配套改革。学的科目多,任课老师就要多。除了教师数量,教师的知识结构要求也更高。要求学生文理兼通,但现有的很多老师是在专业分得很细的情况下培养出来的,能不能胜任新的要求是一个挑战。师资之外,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内容,都需要作出相应调整。

  张亚群认为,学业考由水平考试转变为选拔考试。对考试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很多情况下,把题目猜到了,考试就属于无效考试,考试如果作为选拔人才的依据,必须保障考试的信度、效度。这样,考试安全管理方面是挑战。总体而言,高考改革促使高中教育转型,从应试教育,培养学生升学,转为奠定学生人生发展基础,这需要中学加强通识教育。

  吴静怡认为,强调兴趣驱动、成就驱动、成果驱动,这是学生培养非常重要的关键。现在不少中学开始进行AP课程,希望中学和大学有更多的衔接,也有学校探索创新班,请大学老师到中学讲座,使学生更多了解大学的专业、大学的文化,这都是非常好中学和大学的衔接。高中可以通过类似的活动,更多与高校融通。

  高考改革也不可避免地牵动了高校变革。吴静怡认为,从中学就做未来的职业规划,有点早。所以很多大学采用大类招生的方式,不局限于某个专业,更多是交叉学科。学科交叉,也是未来培养人才的重要方面,是未来整体发展趋势。

  傅尧说,高考改革促进高校分层发展。研究型大学更倾向于大类培养,应用型大学更侧重专业培养。如果学校定位是为中国培养科技精英和领军人才,更多会在本科阶段打通教学进行大类培养。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讲,数学是所有自然科学的语言,数学是语言,物理是原理,还有化学是分子科学,是综合交错的,必须把基础打好。一般而言,这类学生会继续深造,在硕士、博士还会继续专注某一个领域,成为某一个领域的专家,这种情况下,在大学期间形成自己的专业志向是来得及的。应用型大学,比如现在热门的软件工程,软件工程师编程等,更多需要实际操作,需要训练某一方面的技能把专业发挥到极端优势。

  “招生和培养一定是紧密结合的。招生是为了培养,招生促进培养。高考改革,会推动高校对专业进行调整。过去的专业区分对学生专业选择已经没有意义,我们专业的分化一定是伴随交叉学科的发展,伴随通识教育的发展推进的。高考改革会促使高校对专业进行调整。”刘震说。(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张春铭)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