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产业>正文

裸辞困境:换环境未必能换处境

时间:2016-12-30 17:16:42    来源:中国教育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一位朋友想离职,她告诉我在这份职业中怀疑自己的能力,怀疑这份工作的价值,觉得自己并非真正热爱,凡此种种说了很多。

  我问她接下来有什么打算,她说没有想清楚,所以准备先怀孕然后利用这一年的时间好好想想未来。我说可以休完产假再走啊,这样也不耽误你思考未来。她说还是算了,公司都不养闲人,待在公司休产假然后走人,不太好意思。

  其实她知道公司福利不错,她也知道我说的都对,之所以如此坚定只是想迫切逃离现在的环境,心想也许换一个环境,处境就不同了。

  无独有偶,之前也有同事裸辞,然后脱产考研,走的时候信心满满,最后却因为心理压力太大而失败,然后又回到之前的职业周而复始,因为始终找不到工作的突破口而郁闷。

  更好玩的是,每天我都能接到类似的学员提问:“老师,我要不要辞职安心备考公务员?如果因为工作导致我考不上公务员,我会后悔一辈子的。” 我只能告诉他们考不考得上公务员和离不离职没有必然关系。

  是的,为了摆脱当前的处境,我们总是习惯把一切不顺归因当前所处的环境,告诉自己,也许换个环境就好了,这种想法又促使我们毅然决然地裸辞。

  说实话,这些对话同样让我百感交集,因为过去我也有过裸辞经历!裸辞看起来很潇洒:对未来带着迷茫却又憧憬,想象着无限的可能性,似乎梦想就在眼前,而又那么不清晰,那是一种带着不安的兴奋。不过我们通常会安慰自己没关系,反正有大把时间好好考虑未来,先辞了再说吧。

  的确,裸辞没什么错,毕竟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用损失的金钱换来自由、时间、开心,我想很值得。问题出在这样的裸辞恐怕不仅仅是物质上的 “裸”,而是对未来规划上的 “裸”。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坚决,也败给了没有规划的现实。当初的潇洒,现在回想起来可能会有些后怕,因为多少带有一些逃避的意味。

  作为有过类似经历的人,我尝试着用一种身临其境,又冷眼旁观的姿态来剖析一下裸辞的心态:

  首先,看不清又心太急。一开始我们对工作的前景是很乐观的,尤其是初入职场,想象着未来的成就,满怀信心和激情去迎接未来。成就感来得快去得也快。因为过程并不开心,要做很多重复枯燥的事情,心不甘情不愿的事情,还可能遭遇繁琐复杂的人际关系。

  这种过程可能是我们之前没想到的,就好比我们爱上一个人是因为 TA 的好,却忘了衡量自己能不能接受 TA 的不好,猜中了开始却没想到结局。对于工作也是如此,除了想想收获之外,要提前想想自己是否能接受那份付出。

  其实,暂时不能接受也没关系,如果有机会突破处境也可以继续坚持。当时的我们可能心太急,想想自己选择很多,多一分钟的等待也是浪费生命。我们不愿意去改变处境,或者说不屑于改变,总觉得改变处境应该是领导们的事(难道领导不应该知人善任,珍惜人才吗?)。现在想想这或许真是年少轻狂啊,连自己都不知道想要什么还等待上帝,上帝也不知道你要什么。

  其次,爱表现不爱进步。我经常反思为什么我的成就感去得那么快,鲜花掌声只能带来片刻的欢愉。现在明白了,因为鲜花掌声是别人给的,是外在的动力。

  我们经常太看重外在的评价,似乎做好一件事情的初衷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肯定与认可,时时刻刻盯着别人怎么可能静下心来在做事本身上找到乐趣呢?别人给的乐趣是没办法喂饱一个人,所以整天找不到成就感,脸抬得太高,眼睛看得太远,是不是就叫做好高骛远呢?

  有的时候,外界的评价是不公平的,你想要的认可得不到,或者给得不够,就失落了,做事情便没有了动力,工作便变得没意思了。

  最后,我们只能将一切都归因于环境了,几乎本能地认为换个环境一切就会好起来。于是开始计划怀孕,计划考研,计划换个行业…… 然后以此为理由离职,尽管领导挽留也决不改变决定。

  为了表示决心,我们有时会声称再也不从事类似的行业,甚至放弃奖金,放弃产假等等,相当有魄力地裸辞。可是,很多情况下我们依然没有想清楚自己要什么,一段时间缺乏计划的探寻和尝试后,陷入失败和沮丧。这时当外界抛出更好的待遇,更好的条件,我们还会被诱拐(甚至没有更好的条件,也会妥协)。

  接下来,等我们到了新的工作岗位,有的人看起来比过去更有成就,更值得艳羡;有的人可能维持原状,却都悲哀地发现一切其实都没变。那份成就感还是很容易消失,工作还是有很多枯燥重复…… 很多人可能这个时候才惊醒,原来我们那次潇洒的裸辞是一次仓惶而狼狈的逃离!

  裸辞没有错,错在我们为了换环境而 “裸”,错在我们竟然天真地以为换了环境就万事大吉,前途无忧了!

  同样,作为裸辞的经历者,我虽不曾后悔,却有很多遗憾,遗憾自己本可以做得更好,遗憾自己的轻率和沉不住气。好在后知后觉也学到了很多道理,这份成长至少是值得的!现在跟大家分享我的三点收获:

  ❶学会定位自己

  工作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挣钱和成就感,而是为了成就更好的自己。我们通常有自己最向往的状态,比如我最向往的状态是优雅从容的自己,身边让我佩服的大都是这种人。

  他们不慌不忙地做着自己的事,有序又笃定,柔中带刚,刚中带柔,总是让我想到 “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这种状态。他们让我明白,其实做任何工作不仅仅是为了物质,成功这些外在的东西,而是为了修炼自己的最佳状态,一种游刃有余又乐此不疲的状态,同时成就更好的自己。没错,工作应该是一场自我升级的修行才对。

  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要追求的状态,朝着那个状态去践行,就会减少对外部评价的关注。这里还有个小技巧,就是回忆过去自己曾经出现过的最令自己满意的状态,然后尝试着找回或模仿那种状态,它能帮助我们走出沮丧,看到希望。

  ❷学会向内求动力

  我们经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大的动力。没错,我承认这一点,可现实通常是你可能碰到了一份你并不真正感兴趣的工作,甚至其实你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有什么兴趣。

  怎么办?更换工作可以解决问题吗?也许可以,但也许培养兴趣更靠谱一些。想要培养兴趣就得找到兴奋点,工作中的哪个部分是最让你满意的,把这些部分找出来不断地去强化。比如工作氛围最让人满意,就多参加集体活动,多服务大家,多找存在感。然后利用这种满足感让自己更专注地投入业务,因为可能业绩才是最重要的(至少在公司是这样的)。

  如果有可能,我们尽量忽略那些让自己不愉快的部分,尽管很难,但我觉得做得到,因为那些不愉快大多是外在的东西。

  ❸在坚持中积蓄实力

  任何工作都有局限性,不可能解决所有人的需求,也不可能满足一个人的所有需求。我们要尝试着接受这种缺憾,然后一点点地突破,比如去改变一下工作方法,比如创新一下沟通技巧。

  只需要一点点,然后工作越做越好,就有了时间和精力去做一点其他的事情,起初是一些小兴趣,然后变成了小专长。我发现这么做通常可能有两种结果,一种是更爱自己的工作,不愿意辞职了;另一种是培养了特长,具备了辞职的资本。无论哪种结果都是惊喜。

  现在的我再也不会天真地认为换环境一定会改变处境了,因为环境是外在的,真正的改变还是要 “求之不得,反求诸己”!未来路很长,我坚信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 ▲

  作者简介:

  李梦圆,新生大学会员(新生大学APP之新生号:glory126)。清华大学学渣,公考培训专家,非典型性 90 后,职场辣妈一枚。喜爱养分,热衷成长,决心学海无涯乐作舟;厌倦沉重,热爱折腾,乐此不疲地探寻趣味生活的突破口。

  校订:吴巍、姚色丰

  图源:本文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 ▲

  一句话,一张图

  新生大学精选文章,建议你也读一读

  (点击图片即可跳转至相应文章)

7.gif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