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姐:人生好似过山车,平稳只在开始和结束,没有人知道何时是高峰,何时是低谷。
▲▲ ▲
小时候,隔壁住着一对双胞胎兄弟,容貌相似,却性格迥异。
弟弟性格开朗,对任何事情都能表现出极强的好奇心。无论是学习、绘画还是唱歌、武术,样样都略知一二。美中不足的是,他对每件事都只有三分钟热度,很快就失了兴趣。因此虽涉猎广泛,却一直没能在某方面取得建树。
哥哥冷静沉稳,性格内向且十分稳重。他喜欢独自一个人待着,静静地看书,很少主动接触自己不了解的领域,也似乎对其他的事都提不起兴趣,就好像世上的一切都与他没有任何关系。
弟弟苦恼于不如哥哥那般专注,哥哥也有些羡慕弟弟生活丰富多彩。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或平常或猎奇,或广泛或唯一。“打锣卖糖,各爱各行”,说的就是这多种多样的兴趣。
那么问题来了,兴趣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东西?
心理学上讲,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具体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
有人对音乐着迷,一谈起音乐就滔滔不绝,一听到悦耳的歌声就走不动路,对电视中的音乐类节目极其迷恋,这就是一种兴趣。
往深了说,兴趣是基于一种精神需要。当我们需要从某件事中获取精神满足的时候,就会主动地去观察、接触和从事相关的活动。
简述一下就是:
当我们认为一件事情有趣,就会想办法了解,然后发现更多有意思的东西,进而又会激发我们深入了解的兴趣,如此反复。
初次游泳的人在下水前很难判断自己是否喜欢游泳,假如 TA 在朋友或教练的指点下,慢慢划动手脚、感受水的浮力,渐渐学会了闭气、漂浮、游泳,并不断感受游泳带来的快乐。那么这个人,应该很难不对游泳感兴趣吧?
但若是 TA 刚一下水就滑倒,体会到在水中上下浮沉、喝。了一肚子水差点儿淹死的感觉,可能就很难对游泳产生兴趣了。再往后推一层,前者游得越来越好,甚至有可能去参加比赛拿名次,而后者则可能这辈子都不再下水了。
事实上,当我们与某件事第一次接触的时候,体验过程的好坏将直接决定我们产生兴趣的多少。也就是说,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如果在初期可以很顺利地达到入门水平并体会到一定的成就感,你就会对它感兴趣,反之则反。
所以理论上来说,只要方法得当,我们可以对任何事情产生兴趣。
只不过,遍观三千大千世界,兴趣何止千千万,哪一个才是你愿意为其奋斗终身的呢?
▲▲ ▲
关于如何寻找专属于自己的兴趣,我有三个不成熟的小建议:
❶大胆尝试
“知道自己不知道” 并不可怕,“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才最可怕。兴趣也是一样,如果我们连某件事的存在都不知道的话,又何来兴趣可言呢?
《保险公司异议处理经典话术》中提到,客户会说出 “我对保险没兴趣” 的原因大约是:
1. 了解一点,但有误解,所以 “没兴趣”;
2. 全不了解,“兴趣” 无从产生;
3. 拒绝推销的借口;
4. 真了解,理性使然。
造成大部分 “没兴趣” 的情况都是前三种,且以第三种为主。如此看来,我们很容易由于不了解而将某件事归类为无趣,进而由于主观误解而拒绝接触。
有这样一句话:假如一件事可做可不做,那么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就一定要做。道理很简单,如果你知道了一件事却不去实践,那就什么都不会发生。反之,大胆尝试之后,虽然谁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但一定会发生什么。
❷寻求反馈
在我们大脑的边缘系统中,有一个部分叫做 “杏仁核”。它负责产生情绪,识别情绪和调节情绪,还可以控制学习和记忆。当我们得到正面反馈的时候,就会兴奋。这时候,杏仁核就会分泌出一种叫 “多巴胺” 的神经递质,进而刺激大脑,产生快乐的感觉。
学习为什么很难坚持?因为学习是一件需要长期坚持才能得到反馈的事情。短期内很难看到自己的进步,而在缺少正面反馈的情况下,我们很难感受到学习的收获,也就无法刺激杏仁核,感受不到兴趣。用这个逻辑推下去,阶段性考试其实也是为了能让我们感受到学习成果,进而保持对于学习的热情而存在的。
同理,减肥也很难坚持。不过好在世面上出现了各种关于减肥的辅助设备,这些设备可以随时随地提供详细的数据,带来及时的反馈,以此保持和增强我们的信心与兴趣。
❸赋予意义
兴趣可以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指对活动过程的兴趣;间接兴趣主要指对活动所产生结果的兴趣。这两种兴趣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当我们觉得一件事有趣,这是直接兴趣,但如果想要持续保持下去,就需要间接兴趣的有机结合。
笑来老师有一个观点:无论做什么事情,在开始之前,都要想尽一切办法为这个事情赋予重大的意义,甚至多重重大的意义。
当年为了进新东方教书背单词的时候,他就给背单词这件事儿赋予了重大的意义:
既然新东方教书年薪百万,那么每背一个单词就相当于 50 块钱。
最初他的计划是每天背 50 个单词适应一阵子,结果在想到这一点之后,马上就来了兴趣,因为他想在第一天就赚 5000 元(背 100 个单词)。再后来,他开始尝试每天赚 1 万元(背 200 个单词),试过之后觉得这也不是很难。再后来的事,大家也都知道了。
可见,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不过就在那一念之间罢了。
此外,还有一点值得我们关注,即兴趣是动态的。
既然兴趣来自于我们的经历、见识,那么随着我们阅历的增长,兴趣也会自然而然地变化、发展。即便是全球最年轻的亿万富翁扎克伯格,在 Facebook 初期,大概也没有想要 “连接所有地球人” 吧?
我们总会羡慕那些兴趣广泛、爱好多样的人。如达·芬奇、爱因斯坦、牛顿、帕斯卡、笛卡尔、伽利略等优秀的人每一个都近乎全才,艺术人文、社会科学等涉猎繁多。
但是纵观历史,这些优秀的人之所以优秀,并非是由于简简单单的 “兴趣” 二字,而是因为他们首先敢于大胆尝试,并且在践行的过程中不断寻求反馈,同时赋予行动重大的意义,最终由一时的兴趣内化为持久的习惯并取得卓越成就。
我们经常会迷茫,找不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其实这很大程度上不是因为对生活没有热情,而是由于我们的视野不够开阔。唯有先经历,才能获得后续的刺激与反馈,听到内心真正的声音。
兴趣不需要培养,只需要遇见。若人生的距离是一百步,请勇敢迈出第一步,因为当你恰巧碰到了兴趣,它就会向你迈出余下的九十九步。
校订:吴巍、姚色丰
图源:本文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 ▲
一句话,一张图
新生大学精选文章,建议你也读一读
(点击图片即可跳转至相应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