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巫登宇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文化、政治、军事等诸多方面都为后人积淀了博大精深而又独具魅力的智慧,需要我们努力学习和汲取。《孙子兵法》作为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份珍贵遗产,被公认为世界军事学著作的开山鼻祖。历朝历代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都对其争相研究、撰文注释,如曹操的《孙子略解》就是《孙子兵法》的最早注本,唐太宗李世民曾经也给予过此书“观诸兵书,无出孙武”的高度评价。作为一部震撼千年的惊世著作,虽只有短短五千逾字,在文学上取得的造诣和成就也可称得上是后世之师,历代文人志士对《孙子兵法》的文学价值评价很高,但大多数都点到为止,缺乏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孙子兵法》在文学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我们今天主要从结构、语言、音律、字句等方面对它做分析和解读,发掘其文学之美。
一、独具匠心的结构之美
(一)逻辑严密的篇章布局
一篇文章的主体思想只有与其篇章结构相照应,才具有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孙子兵法》由十三篇分章按照严格的逻辑排列论述而成,反映了整个军事活动的全部环节。各分章娓娓道来,主题突出、分工明确、环环相扣,表面上似乎相对独立的,仔细品味却又相互紧密配合,共同组成了一个统一完整的理论体系。《孙子兵法》秉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从整体布局来看,可以将《孙子兵法》十三篇按照道、法、术三个层面进行安排。上卷四篇,大体包括现代战略学所研究的内容;中卷五篇,大体概括了现代战役学的研究内容;下卷四篇, 大体相当于现代战术学的内容。各卷前后呼应, 一气呵成。从各篇之间的逻辑联系来看,《孙子兵法》全书以《计篇》开卷,总论如何做好计划决策工作,强调先计后战,要求比较敌我双方的强弱,做到“知彼知己”,堪称全书的总纲;中间11篇以孙武的全胜思想为主线;结尾以《用间篇》收官,论述探知敌情的重要性,说明“知彼”在战争中的重大意义, 首篇与尾篇遥相呼应,各篇之间逻辑严整,可谓妙不可言!从单篇内容来看,《孙子兵法》始终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并围绕这条主线,对取胜之法进行具体阐述。以《计篇》为例,此篇一开头便提醒世人军事是国家的大事,对于国家存亡和人民安危至关重要,表达出“慎战”是孙武的战争主张。随后便以此为出发点顺理成章地引出通过“五事七计”进行周密的战前庙算,从而揭示出战争的理想境界,气势恢宏磅礴,论述严谨缜密,层次错落有致,开拓了独具特色的创作新模式。
(二)巧妙得当的行文安排
正所谓“首章标其目,卒章显其志”。《孙子兵法》尤为注重在篇章的开头和结尾处点明全篇主旨。如《军争篇》中,在文章开头孙武指出“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阐明用兵作战的整个过程中,最为困难也最为重要的便是争夺制胜条件。而后顺理成章引出后文中“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表明夺取制胜条件的关键在于灵活机变、权衡利弊、相机行事,此处与开篇主旨遥相呼应,体现孙武对文章主题全面、深入而细致的把握。这种写作格式非常科学,在现代论文也得到了相应的运用。
《孙子兵法》篇章的前后两部分内容通常采用同一种格式,相互照应,彼此对称,并且将重点描述的内容安排在每一部分的相同位置,这样就可以达到突出重点的目的。如《形篇》中,首句讲“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即可以创造战胜敌人的条件,但却不可强令敌人必须具有被我方战胜的时机。随后从进攻与防守两方面阐述打胜仗之人如何在作战中保全自己、夺取胜利。文章第二部分则从先确保自己不被敌人打败,而后不失去克敌之机与先预见胜利,与敌决战之后再期盼取得胜利两方面表明善于指导战争的人,必须修善政治,确保法制,才能掌握战争胜负决定权。文章两部分首句统摄全篇,再分正反两方面展开对比,主题鲜明、安排得当、说理性极强。《势篇》、《虚实篇》、《行军篇》等也都采用了这种结构安排。
二、简练通俗的语言之美
(一)科学严谨的文风
老舍先生曾经有言:“简练就是话说的少,而意思包含的多。”一部好书,只有做到语言通俗易懂、简洁精炼、质朴自然,才能在凝字炼句间达到作者与文章的水乳交融,深深抓住读者的心。《孙子兵法》科学严谨的文风首先体现在其语言通俗简明上。全书采用众多三言、四言或五言句式,使得行文内涵深刻、用词简洁、流畅优美。如《军争篇》中“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整篇文章脉络清晰、用词精炼、通俗易懂,寥寥几笔便写明了灵活变通的战术思想,可谓“简而易习,习而易晓”。《孙子兵法》凭借语言精简巧妙,承载着极大的信息量,造就了诸如“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避实击虚”、“声东击西”等一大批传诵千古、名冠中西的名言警句。难怪南宋文学家李嗜卿如此欣赏《孙子兵法》,在《文章精义》中评价道:“《老子》《孙武子》一句一理,如串八宝,珍瑰间错不断,文字极其难学。”
《孙子兵法》科学严谨的文风还体现在其语言富于变幻上。全书言语用句虽简洁明了、精准得当,但为了说明事理,全面完整地表达创作意图,作者又不惜使用长句长段详细叙事,使得文章用墨如泼,极具纵横变幻之势。如《行军篇》中“兵非益多也,惟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此句语气之坚定,文风纵横开阖,说理详尽完整,表达准确全面,闪烁着孙武睿智的光芒,提出兵员并非多多益善,质量建设比扩充数量更为重要,堪称我国最早的精兵思想,对后世兵家产生了深刻影响,也完全符合现代作品创作的科学规律。
(二)“重理不重事”的创作方式
《孙子兵法》“重理不重事”的行文创作方式,使其成为异于常书、超越时代的艺术瑰宝。《孙子兵法》全书除《用间篇》中“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一句是具体史实的论述外,其余行文全部都是作战原理和用兵理论的具体表述,使得此书颇具生命力和文学价值。而与《孙子兵法》同时代的兵书却常常拘泥于借用具体实例或前人史料来论述观点,如《吴子兵法》的《图国第一》中“此四德者,修之则兴,废之则衰,故成汤讨桀而夏民喜悦,周武伐纣而殷人不非。举顺天人,故能然矣”等类似繁杂赘述在书中随处可见,不免有些拖沓俗套。可以说,《孙子兵法》远胜后世兵书,流传千古而不衰的重要原因就在于“重理不重事”的创作方式,这样的成文方式不仅可以大大缩减繁缀论述,使文章显得短小精妙,更可以使阅读之人易于吟诵,品读数遍便可和盘托出,开启兵学思考的智慧法门。
三、和谐自然的音律之美
(一)美妙的比喻与恢弘的排比
比喻修辞手法的使用使得《孙子兵法》中深奥而抽象的概念变得十分浅显易懂、层次分明、规律性极强。如《势篇》中“势如彍弩,节如发机”、“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虚实篇》中“兵无常形,水无常势”等等明喻与暗喻贯穿于全书多达三十余处,以其独具特色的表现力和哲理性激发了读者无限的联想和想象,使人沉醉在其广博巍峨的艺术天地之中,甚觉妙哉!
排比修辞手法的使用使得《孙子兵法》全书显得跌宕起伏、节奏鲜明、音律和谐,深化了思想内容,大大增强了其说服力与感染力。如《谋攻篇》中“不知军之不可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连续使用两个排比句,概括国君瞎指挥对军队造成的三种危害,句句直言不讳、铿锵有力、有理有据,凸显出孙武不因恭维权贵而丧失兵家作战原则的气节和胆魄。
(二)鲜明的对比与巧妙的夸张
对比修辞手法的使用使得《孙子兵法》全书显得色彩鲜明、特点突出,从音律的起承转合上便可分晓孰是孰非、孰强孰弱。如在题目中便采用“虚实”对比的《虚实篇》,是最能体现全书对比之美的篇目,孙武围绕“虚实”这一范畴在本篇中展开论述,以致人而不致于人为目的,提出“避实而击虚”、“避高趋下”等对比概念,做到“形人而我无形”,迷惑、欺骗敌人,争取主动权,夺取战争胜利。
夸张修辞手法的使用使得《孙子兵法》这部本来严肃的兵学著作显现出一种清晰的线条美感,以其强烈的感情表达、逼真的艺术效果、动感的音律节奏,揭示战争本质,极易使后人学习和接受。如《势篇》中最后一句所描述的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所造成的有利态势,就像将圆石从万丈高山上推滚下来那样,此所谓为势。这里,孙武以夸张的修辞手法揭露出“势”实质为力,这个力并非静止,而是要在运动中获取最大的能量,发挥出最大的效力,使得本来微妙而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形象,极具冲击力和震撼力,让读者明白“识势”、“造势”、“任势”的重要性,可谓表述深刻、特点鲜明、气势贯通。
四、准确严密的字句之美
(一)精辟简洁的用字
对用词炼句的鉴赏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轻易抓住文章中最经典最微妙之处,更能提高我们赏析品读文章的能力。尤其是对古代文学字句的鉴赏,使我们可以游离于赏心、悦目;抒怀、怡情;长智、增识;修身、养性的诗意天地之间,在微言大义中体味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孙子兵法》全书五千逾字,却没有一个字是多余的,字词极为简练精辟、字字珠玑,堪称一绝。如《计篇》中同属于对战前形势研究的“道”、“天”、“地”、“将”、“法”、“智”、“信”、“仁”、“勇”、“严”这十个字在含义上却有非常严格的区分十种意思,个个言简意赅,精妙绝伦。类似简洁严谨、内涵深刻的字词在书中随处可见,如《地形篇》中用“通”、“挂”、“支”、“隘”、“险”、“远”描述六种不同的地理形状、山川形势,用“走”、“弛”、“陷”、“崩”、“乱”、“北”形容六种败军的原因。这些字词概括精准得当、生动形象,为孙武所创的独特的兵法体系增添了不少色彩。
(二) 独特精良的用句
《孙子兵法》中的一言一语都斩钉截铁、内容宏博、表意清晰、独到精良,每每阅读此书便可深切感受到孙武超凡的军事智慧和扎实的文学功底,尤其是书中使用最多的判断句式尤能体现其言语用句中的硬朗和表述方式上的美感。在现代汉语中,判断句式非常单一,是指用“是”做谓语,连接前后的名词、代词以及相应其他短语所进行判断的句式。而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式形式多样、特点鲜明,一般分为助词判断句式、动词判断句式、副词判断句式等等。在《孙子兵法》中,几乎每篇都涉及到判断句式,且主要以助词判断句式为主,这类判断句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以“者”、“也”表示停顿和语气,具体可分为四种形式。第一种句式结构为前“者”后“也”,即“......者,......也。”如《作战篇》中“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第二种句式结构为有“者”无“也”即,“......者,......。”如《形篇》中“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第三种句式结构为无“者”有“也”,即“......,......也。”如《军争篇》中“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第四种句式结构为“者”、“也”在后句,即“......,......者也。”如《谋攻篇》中“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书中运用了诸多判断句式,充分体现孙武在军事实践中的自信满满和高超艺术,在后世社会中都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借鉴意义。
结论
总之,《孙子兵法》作为春秋时期兵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以其绚丽典雅的文学造诣、充满科学哲理的论证观点、严谨厚重的军事体系,成为了一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兵学圣典和一部传承中国古典文化的绝世巨作。我们相信,《孙子兵法》在文学领域还有着诸多可发掘和可探究之处,《孙子兵法》定会万古长青,散发出永恒的光芒!
注释及参考文献:
[1]黄朴民.《孙子兵法》研究一百年[J].管子学刊,2003年,2卷(4期).
[2]陈曦.孙子兵法[M].北京:中华书局,2011.
[3]刘亦发.孙子兵法[M].上海: 中国辞书出版社, 2009.
[4]王建民.孙子兵法[M].哈尔滨: 北方文化出版社, 2007.
[5](德)克劳塞维茨.战争论[M].北京: 解放军出版社, 2005:28.
[6](美)塞缪尔B?格里菲思.图说《孙子兵法》:战争的艺术[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7]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兵家[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