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学而思的集赞活动刷爆了朋友圈,不明就里的我刚想参加,就发现活动已经紧急停止。
这几年,随着女儿的成长,我也眼看着学而思越发火爆,身边的宝爸宝妈,有人对它赞不绝口,有人对它深恶痛绝。而且自家姑娘课下也穿梭于各机构之间,不禁想分析分析这让我们又爱又恨的学而思,到底有什么魔力。
上“班”的艰难路
姑娘今年幼儿园大班,我给她报了学而思好几个班,什么《协调合作亲子班》、《数独启蒙班》、《英语自然拼读班》、《语文神奇识字班》……连家里人第一反应都是:疯了吧,报那么多班,孩子能受得了吗?有必要吗?我只想大哭,我看孩子没多累,家长才是真累,天天接送,焦虑焦虑再焦虑,一到报名时候就盯着手机生怕抢不上课,谁愿意啊?!
可累归累,作为一个普通家长,我又能有什么办法呢,怕抢不上课,我要排除万难把名报上;上课的两个小时根本来不及办什么事儿,又要来回接送,我也只能坐旁边靠墙打个盹儿。幸好孩子课上倒是一直兴高采烈,也算没白熬。
花钱买罪,我也愿意
现在这个年代,做父母真难。但当我们一抱怨和焦虑,爸妈说我们矫情,朋友说都是我们自找,教育专家说我们做的还不够。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大城市里普通老百姓家的小孩其实还比其它地方的小孩多一条路,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争取好的教育资源。虽然这条路很艰辛,但对很多家庭来说依然是值得为之付出的希望。
话说回来,孩子的成长教育,关键的就那么几年,累点又何妨?其实就是累并快乐着。现代教育总强调“陪伴”是家长给孩子最好礼物。作为父母有责任扶孩子上马,等他们自己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了,敢于挑战的勇气激发出来了,我们就可以放心得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了。陪着她,告诉她,不管怎样我们都在你身后,这个过程势必需要全身心地投入。
教育,在上课外班的过程中变从容
姑娘在学而思班上有个玩得特别好的小朋友,经常周末下了课也不愿意回家,一来二去的,我和宝妈也就结盟成了探讨教育的好姐妹。她姑娘相对来说认知能力弱一些,跟上进度比较吃力,她也焦虑症屡次发作,抄起电话就打给老师问怎么办。这些老师虽然年轻,也真是有热情又有耐心,一点点劝说,让她不要急,放缓进度,抓住课堂的知识点,巩固前期基础。课上也多关注孩子,做对一点就鼓励鼓励再鼓励。后来也真见效,眼看着她姑娘不止分数一点点涨,学习热情也跟着涨,从一开始怕上课怕做作业到现在特别积极主动,连做家长的自己都惊讶。
孩子成长有自己的规律,教育也有自己的体系。在陪孩子上学而思的过程,其实也让家长有机会去了解这个规律。
据我所知,有为了“分”,为了“证”让孩子上学而思的,这无可厚非,在大环境还没有质的改变之前,作为家长,我们需要为孩子的出路,尽可能多地做些考量。
但也有很多家长,上学而思为得不是分,不是证,而是真正看好它的教学设计,看中它的师资队伍,看中它对孩子学习兴趣的引导。
和我一个教研室的晨晨妈,他家孩子原来在家特别不好管,一到做作业就跑得远远的,孩子太小又舍不得打骂。后来妈妈给儿子报名学而思,学了小半年下来,小朋友反而喜欢坐下来完成课后作业了,做题比玩游戏的时候还有热情,拓宽解题思路和方法更不在话下。
我也发现,这儿的老师上课并不像我们在学校,条条框框不会那么多。老师讲课风趣幽默,谁先做完题得到老师的小红勾、谁先解决难题得到积分卡,都让小朋友很兴奋。很多花样和方法我也想学起来,用到我的课堂中去。
学而思不是万能的,没那么神奇,其他教育机构也一样。它可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也有厉害之处。
我们做家长的,要根据孩子的情况去定位,给她平台,让她多接触一些东西。孩子认知是个渐进的过程,在我眼里,知识的培养,远远不如技能的培养、能力的培养、情商的培养。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你画出什么样子,他就会呈现给你什么样子。
教育是一个极易产生焦虑的事情,但无论如何都得控制自己。我不希望学习成为孩子的负担。但学习是一个痛苦的煎熬,怎么样变得快乐,需要一个破茧化蝶的过程。
每一代人身上都多少有时代的烙印,而我们这一代,很不幸地赶上了几乎所有领域的改革,并且没有从任何一项改革中受益,尤其是教育改革。一旦有竞争来袭,我们的烙印就会带来恐惧和焦虑,唯恐落后吃亏,从频繁晒娃到刷屏集赞,其实如出一辙。
处在社会发展和转型期,面对那么多的不确定,作为家长,焦虑是正常的。但其实,如果每个父母都能保持淡定,认准方向,在一个方向下坚定地陪伴孩子成长,对辅导机构这点爱恨,也都是身外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