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产业>正文

沌口小学谢小玲:我们在教育中不妨对学生自然而然些

时间:2016-12-12 09:58:15    来源:中国教育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沌口小学校长谢小玲(摄影周红李萍)

  作者介绍:谢小玲,女,40岁,中共党员,高级教师,现任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沌口小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曾获湖北省少代会“星星火炬手”,优秀共产党员,区学科带头人等光荣称号。

  读《庄子》,看到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年轻人拜一位老船工为师学划船。在一开始,老船工并没有教他怎么划船,而是让他先学会游泳。徒弟也不敢有意见,于是乖乖练习游泳,这一练就是半年。终于有一天,徒弟练得不耐烦了,就问师傅,自己是跟他学划船的,怎么却一天到晚让自己只学游泳,这是为什么呀。师傅解释说,你要想学划船,就先得学会游泳。如果你不会游泳,那么你在划船时就会担心自己失足落水,一旦有了这个担忧,就很难专心致志地去划船。徒弟于是明白了其实的道理,于是潜心学好游泳再学划船。很快,他成为了一名划船好手。

  这里面的道理是明显的。徒弟学会游泳之后,对风浪的畏惧就大大减轻,于是就能专心致志学划船,而不再有后顾之忧。师傅的智慧在于,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表面上看师傅让学生似乎有点不务正业,在做不相干的事。其实正是这样的举措,才使所谓的正业根基扎实,水到渠成。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沌口小学校长谢小玲在学习听课(摄影周红李萍)

  教育也是如此。有时不妨对学生的行为放任一点,不要急于求成的认为只做该做的。事实上什么是该做,什么是不该做的,不是凭近视的眼光就能一下子明见的。就拿学习来说,考什么教什么,只要能拿到高分,获得奖牌,我们才去做。这种只学划船不学游泳的短视行为正是我们教育面临的最大短板。

  不要说学习内容的选择,就是学生一般的日常行为,也被我们规定了,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美国加州大学洛 杉矶分校的人体运动学教授摩尔豪斯博士做过这样的实验,让20个学生先坐在柔软的沙发上读书,过一段时间,又改坐很不舒服的硬椅子。结果发现,那些学生坐硬椅子时,因为不舒服而不断调整坐姿,看起来好像躁动不安,学习成绩却比坐沙发时要好得多。

  这是为什么呢。摩尔豪斯说,一个坐沙发得B的学生,坐硬椅子往往可以得到A。因为后者使脑部得到更多氧和糖的供应。至于维持一定坐姿的坐沙发的学生,只要几分钟不动,血液循环减缓,脑部得到的血液和营养就会减少,读书效果就差了。

  摩尔豪斯博士在研究报告里强调说,许多父母、师长认为孩子一边念书,一边动来动去,或打哈欠,或伸懒腰,是静不下来、注意力分散的表现。岂知不准孩子动,反而是错的。

  我们总是习惯于包办,规定学生只能这样,不能那样。要知道,过于机械化的管束,计势必会固化学生的行为,进而约束学生思维的发展。那么,学生的个性特质就有可能被同化或异化。这才是最危险的。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沌口小学校长谢小玲在授课中与孩子一起互动(摄影周红李萍)

  对学生适当的放任一些,有利于学生个性思维充分养成。在社会现实中,能够发挥最大效益的不一定是所谓的学有所成。只要是根植于自己个性特质而生发出思维与行为,都能够开花结果。

  从前,中国南方的农民在水田里种植一种叫菰的植物,在当时,菰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它与稻米、小麦、黄米、小米和豆子一起被称为“六谷”。而在有一年,一些种植菰的农民突然发现,田里的一部分菰染上了一种怪病,在本该抽穗的季节都没有抽穗。这无疑会造成粮食的大面积歉收。在绝望和恐慌中,人们开始寻找解决粮食危机的办法。这时有一位农民有了新的发现,虽然那些生病的菰没有抽穗结实,但是它们的植株却丝毫没有毛病,并且每株菰的根茎部都开始不断膨大,最终形成了纺锤形的肉质茎。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这位勇于尝试的人品尝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美食——茭白。第一个吃茭白的人,把自己的发现告诉了其他的人,最终人们都喜欢上了这种全新的蔬菜。从此以后,人们干脆不再把菰作为粮食来种植,而是专门利用那些不结实的畸型菰的植株培育出茭白来。这样,那些原来生病的菰华丽转身,完成了由粮食到蔬菜的蜕变,成为人们餐桌上一道鲜嫩脆爽的美味佳肴。

  教育原理跟这个也有相似性的。不必在意学生一定要做什么,只要适合自己的,尽管不太符合世俗的功利取向,也是成功的。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沌口小学校长谢小玲在授课(摄影周红李萍)

  谈到这里,想起当年伯牙随成连习琴。学了三年以后,伯牙以为自己已经把老师的琴技都学到了。成连也没多说什么,只是说要请他的老师方子春再教教他。于是成年带伯牙乘船越海至蓬莱山。成连让伯牙就地等候,他自己去请老师,便留下伯牙一人在岛上,他自己登船而去。许多天过去了,伯牙每天盼望名师驾临,可眼前只有茫茫大海,潮起潮落、群鸥鸣叫。于是,在这惊涛骇浪之中,伯牙似乎明白了老师的用意,大自然才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要抽象这一寓言的寓意,不难看出,教育的要义也在于要能够自然而然一点。现在教育承载的东西太多了,特别是分数的枷锁已经让我们近似窒息。这时寻求突破最有效的方式不妨就干脆点,不玩概念,不喊口号,在不知道真正要去何方时,就索性回归自然一些,让学生能有自我空间,有自己个性灵性舒展的时空。就像当年伯牙在海边的自悟。

  现在累是整个教育的困局,老师累,学生累,家长累,主管部门也累,甚至整个社会都疲惫不堪了。这累的背后,都各自有各自的理由与原因,都打着神圣的旗号,都感觉自己不得了,都是神仙与救世主。要知道,每一个累都是一层约束,层层叠加那就是灾难了。

  教育不在于学生在学习学了什么,而在于他将来走上社会能有什么精神品格与能力素养的。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沌口小学校长谢小玲在孩子们心中视'微笑妈妈'(摄影周红李萍)

  老早看过一则寓言故事。是说列夫离开办公桌刚一会儿,回来就发现,一只蚂蚁爬上了他刚买的蛋糕。这下让他享用的兴致全没了。列夫不高兴的质问蚂蚁为何破坏他的心情。浑身沾满奶油的蚂蚁慢条斯理地说它饿了,自己是被蛋糕的香味吸引过来,而且它解释说自己食量小,一点点蛋糕就够了,也不会影响他什么的。

  列夫听了更火了,开始数落它身份渺小,应该捡垃圾吃。蚂蚁只是说,它也想出蚁头地,但天生的不平等叫它只能不起眼儿地过日子,可它不想庸庸碌碌地了此一生。它说只有做过了,才知道是怎么回事。它不觉得它的生命只有一条路可以走。它相信,生命充满了无限可能。

  列夫被小蚂蚁的精神打动了,想到自己的生活还真的没有它来的坚强与执着。回过神来,列夫准备把整块蛋糕送给蚂蚁。但蚂蚁谢绝了,它说它已经尝过蛋糕的滋味,想再去尝点儿别的。

  小蚂蚁要是我们教育出来的学生的话,它显然不是考试考出来的精灵。它尝试着“蛋糕”的味道,并继续去品尝“苹果”、“香蕉”、“芒果”的味道。这样的素质是我们教育着力要强化的。通过死板的训练,各式各样的管束,感觉只能让“小蚂蚁”自觉卑微而毫无出息。因为学生的思维被重重包裹了。

  评价教育成功与否,真的不是考试,不是成绩。许多事情,看的花哨没用,我们还是需要静静用心来思考的。

  《聊斋志异》上有一则故事,说的是当时文人学子的文章写得如何,都要找一位盲人来评判。盲人将学子的书稿一把火烧掉,他是依据燃烧时稿子发出的气味来判断的,当他闻到气味芳香时,便断定作者写出的是一篇妙文,当闻到异味时,那文章也就十分糟糕了。

  “志异”风格下的结果是,他的判断十拿九稳,屡试不爽。当然这是荒诞的,却也提醒我们,面对教育乱象,光靠一双眼睛是不够的。这就需要我们有一份责任与担当,真正为学生着想,为他们的将来着想。

  少些机械的训练,少些玄乎的理念,少些冗余的模式,少些无谓的折腾。少了之后,就能够做到自然而然。而教育的希望或许就在这里。(该文由《中国教育论坛》提供,推荐人:当代教育学家张化万、李镇西、曹雕、廖文胜)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沌口小学校长谢小玲在武汉市品德与社会的交流会上作交流(摄影周红李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