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新闻>正文

“100万人”就业必答题背后,两会代表委员建言划重点

时间:2021-03-10 15:23:53    来源:中国教育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2020年,出现39次;2021年,出现35次……在“惜字如金”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业”连续两年成为热词。就业难、人才荒、零工经济、灵活就业、紫领等,围绕就业这个最大的民生话题,代表委员们从自身实践出发,提出了不少宝贵的建议。

就业“答卷”可圈可点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2020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1186万人,年末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降到5.2%,超额完成了去年《政府工作报告》既定的目标。

在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郭玮的眼中,这份“就业答卷”来之不易:“去年受新冠疫情等多方面严重冲击,就业形势特别严峻。为了完成既定的900万人的就业目标,党中央、国务院把稳就业放在突出重要位置,加大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的工作力度”。

在这其中,制造业功不可没。中国已连续11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直接为1.3亿人提供了工作岗位,这个数字在过去数十年一直保持相对平稳。庞大的制造业,解决了疫情危机中很多人的饭碗问题。

以湖北省最大的出口企业——联想武汉生产基地为例,疫情期间企业实现快速复工复产,新招员工中近9成来自省内,迅速带动了受疫情影响严重的湖北籍劳动力人口就业。此外,联想集团还在武汉、合肥等生产基地招聘了1500多名“共享员工”,为这些短期失业人群提供了电脑、服务器、手机组装和包装等临时工作机会。

“用工荒”和“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

2021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继续关注就业,提出了“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的新目标。然而要完成这份新“任务单”,也有不小的挑战。

首当其冲的,还是高校毕业生的规模。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吕建表示:“2021届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909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加上往届待就业毕业生和归国留学生,实际需要就业人数预计超1000万人。”

为此,全国政协委员贺丹、孙洁联名提交了一份提案,建议取消部分地区落户和招聘中对“应届生”的硬性规定,将“应届生”身份保留年限从当前的2年延长到5年甚至取消,打破当前“毕业-就业-成家”的模式。

“就业难“的另一面,是制造业面临的”招工荒”。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 “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但在春节后,制造业、服务业却面临普工难招、技术工人短缺的问题:求人倍率超过2,即一个技术人才至少有2个岗位在等着他。广州甚至出现了让人意想不到的一幕:在一条街道上,制衣厂老板拿着衣服样品,举着纸牌招工人。

在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后,高校如何保障和服务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已成为一个更具挑战性的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合肥学院院长吴春梅建议,高校要将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联动,加大专业调整力度;其次要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信息化水平,建设“智慧就业”服务平台等,努力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支撑“中国智造”需更多“紫领”人才

教育部、人社部、工信部联合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指出,预计到2025年,全国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缺口将接近3000万人。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许玲已不再只盯就业率这一数字。在她看来,当下产业更新速度加快,“一次学习、终身享用”的思维已不适用。国家的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体系也要跟上社会发展的节奏,助力人才可持续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也提出了《关于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推动职业教育创新融合发展的建议》。他认为:第一,应当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拓宽职教学生就业渠道,适当放宽职业教育毕业生在就业环节中的限制性条件;第二,制定“双师型”教师标准,落实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提高福利待遇;第三,发挥行业企业优势,激活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内生动力。

据记者了解,今年2月,联想集团宣布携手供应链、合作伙伴、地方高校与职业院校共同启动“紫领工程”,旨在培养符合智能制造要求、既熟悉实际制造流程又了解相应技术理论、兼具动手操作能力和管理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希望通过一系列政策扶持,能够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培养更多‘紫领’人才,在数字化、智能化浪潮催生的新业态、新模式中发挥出更大的才能,支撑‘中国智造’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杨元庆表示。

全国人大代表、航天科工集团公司首席技师戴天方认为,随着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将来的技能工人与现在相比可能会有本质区别。“它的传承方式可能会被颠覆,师傅带徒弟、人与人的这种传承会变成要通过网络、云端去学习。”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