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什么东西取代GDP
—兼论货币运动痕迹
作者 徐芃翌
一,从呼唤到质疑
1,呼唤GDP
一个国家由众多的企业和组织及无数个家庭进行着极复杂交织的经济运动,其间会产生瞬息万变的数据信息。其中哪些数据最能反映一国的整体经济运行健康状况呢?其中最重要的数据又是哪个?这个问题十分重要,以前並未引起注意,直到大萧条才显示它的严峻性。
自从1929年的大萧条开始这个问题被现实地摆在所有的政府面前。当时的美国,尚且未能建立起官方统计体系,政府官员们仅知道大概有几百万人失业,以及铁路运输骤减、钢产量下降等零星散乱的信息,至于国民经济全貌的详尽态势却是无法判断。结果便是政府部门在制定宏观经济相关调控决策时,仿佛没有灯塔指引的航船,完全迷失方向,不知所措。
一遍混乱、人们没有工作,饥饿难耐;工厂闲置,农场回收;价格暴跌,股市崩盘。如果没有宏观经济指标,我们就无法准确地衡量经济情况到底有多糟糕。
怎么才能知道形势是在向好的方向发展或者在变得更糟?政府的经济对策应该针对哪个目标进行设计和实施?实施后的效果如何?怎么检验?这些都指向同一个关注点——核心经济数据指标。
1932年,为了帮助美国总统罗斯福应对经济危机,应美国国会的要求,商务部内外贸易局经济分析处同国民经济研究所(NBER)的西蒙·库兹涅茨等经济学家开展了密切的合作研究。直到1934年1月4日,一份名为《国民收入报告(1929~1932)》的文件被呈递给美国国会金融委员会。至此,“国民收入”(GNP)这一概念被提出来。此后的80多年里,经过凯恩斯提出计算中加入政府支出的改进,再到剑桥经济学家理查德·斯通的进一步完善,GDP逐渐登上了经济舞台的中央。
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就是国内生产总值。具体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的总和”。说得通俗一点,人们都认为它不但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还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
GDP准确记录了特定地理范围内的绝大部分经济活动,并最大程度地予以综合,成为诊断经济总趋势的关键指标。GDP就像灯塔一样,指引政策制定者判断经济冷热、决定政策取向并精细调整力度与节奏,也帮助企业分析市场机遇和挑战,做出于己有利的商业决策
GDP源自美国,总统、国会、媒体、经济学家以及普通百姓都对GDP有深深的崇拜。每任总统都把提高GDP放在自己政绩的首要位置,从而制定相关的经济政策。民选总统需要用GDP来表达政绩,争取选票。这是GDP中心地位形成的政治基础。
在现代,GDP已经成为经济航船的指南针。1932年大萧条催生了GDP,它一直是经济航船的指南针。萧条时期我们没有经济指标;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我们亟须衡量标准,当时GNP及GDP确实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没有指南针航船找不到方向,如果指南针错误,航船同样会走错方向。
2,质疑GDP
2.1“指南针” 缺陷论
尽管GDP创立以后为经济起到了灯塔的作用,但也一直受到质疑。由于经济的发展使现代经济结构与GDP产生之初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GDP的质疑之声越来越多。GDP是传统经济学的产物,站在传统经济学的视角质疑GDP,认为它有许多“缺陷”。
1,GDP有资源描述的局限性
质疑者认为经济增长正面临资金供给日趋“有限”的约束,GDP不能反映这种约束程度和影响。这种认识发端于上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
概括地说“GDP核算只反映了最终产出和总收入,未反映为获得总产出而付出的成本和代价,没有考虑生产和消费对自然资源、环境所支付的生态成本和其他外部性,更不能反映增长方式是否可持续以及经济结构是否优化.”②
2,GDP有社会进步或者福利指标的局限性。
西方很多人对GDP无法衡量人的幸福感表示了质疑。
前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指出,GDP无法准确地衡量生活水平和幸福程度,”①
“如今,GDP也已经过时,无法承担关键经济指标的责任:它把污染、犯罪和疾病计算在内,却没有把其他重要的内容(比如健康和家庭)计算在内。”①
中国的研究者也有类似论述:“二是外部不经济性盲区:它只能较充分地反映私人成本,对反映社会成本则远远不够;因无市场价格,像资源耗竭、生态退化带来的损失也往往无法计入;三是一些决定经济福利变化的因素被忽略了,如没有定价的自然资本的流量和存量,以及没有发生交换的自然资源价值等;四是一些‘假冒伪劣’福利:某些‘抵御性’活动,如在环境污染情况下居民不得不采取的保护自身健康的措施,也被计入GDP,好像污染的环境使福利水平提高了;五是忽视环境资本的折耗,相对于人造资本(如机器)的折旧补偿,这是一种明显的‘处理不对称’。”④
3,GDP统计有遗漏
GDP没有把家务劳动计算在内。如果我们聘请了保姆、钟点工、园丁或木匠,给他们支付了报酬,完成了服务购买,我们就是在为GDP作贡献。但是,如果我们自己动手,那么就对GDP 一点贡献也没有。两种途径对生活的贡献结果相同,但对GDP的影响不同。
志愿服务将会越来越重要。但是如果志愿服务完全免费,那么对于GDP而言也只是浪费时间。
只有当我们花钱锻炼(比如去健身房)时,GDP才将锻炼计算在内。其实我们可以通过散步来锻炼身体,但是这对于GDP而言根本就是毫无贡献。
GDP更没把经济增长是否以未来的增长为代价的问题充分计算在内。竭泽而渔产生的经济收益被GDP统计为增量,但因此而造成的环境破坏导致未来的损失却遭忽视。
4,误记
GDP不会区分价格效应和数量效应。
例如,一家公司将汽车的单价翻倍,那么GDP反映的结果就好像是这家公司以原先价格制造并销售了两辆汽车。这就说明GDP无法准确地衡量生产力。
GDP根本不在乎最终市场销售价值的提高到底是由于资源稀缺、生产力下降还是市场操控。相比一加仑石油只销售2美元而言,一加仑石油销售4美元对于GDP的贡献可以达到前者的两倍。GDP得到增长,当然让人感觉良好。
有一种误计具有原则性的错误:将损失社会成本和财富存量所发生的GDP计为增量,完全忽略成本损失。
GDP将车祸、癌症、离婚、灾害后的修复重建、非正常的抵押贷款以及赌博看作是经济增长的证据。
《经济到底是为了什么?》中写道:“想象一下当你遇到了严重的交通堵塞,这不仅耗费汽油,让你闻着尾气,你还不得不加满油箱。因此,交通堵塞能够提高GDP。如果你不幸遇到了车祸,车子彻底报废了,保险费上涨了,还带来了交通堵塞,这样更能促进GDP的增长。如果你在车祸中受了伤,需要住院好几个星期,GDP就会增长得更多。假如你早上办理了昂贵的离婚手续,到了晚上房子又不幸着火了,那么你不仅需要支付律师费、申请保险理赔,还要购买更多的生活用品—你今天真是为GDP作出了重大贡献。恭喜恭喜!”
说一个大家熟悉的案例:一群人砸碎了一家商店的橱窗后逃之天天。店主只得花1000元买一块玻璃换上。按照现行的GDP统计法,经济学家这样说,玻璃店老板因为商店橱窗修理购买他的玻璃而得到1000收入,假设他支出其中的80%,即800元用于买衣服,服装店老板得到800元收入。再假设服装店老板用这笔收入的80%,即640元用于购买食物,食品店老板得到640元收入。他又用这640元中的80%用于支出……如此一直下去,你会发现,最初是商店老板支出1000元,但经过不同行业老板的收入与支出行为之后,所有人的总收入增加了5000元。这就是因社会损失而获得的GDP增量。並且是一个投资的乘数增量。GDP“因祸得福”,“福”被计入了GDP。但是“禍”呢!打碎的玻璃却被忽视。这显然不合理。
5,GDP崇拜及崇拜的误导
[美]约翰·格拉夫(John de Graaf)在《经济到底是为了什么?》中写道:
“追求短期效应,忽视长远影响。倚重GDP数字,忽视质量。人们对GDP批评最多的一点就是它缺乏质量调节的能力。GDP过分重视质量低价格高的商品,却忽视了质量高性能好的商品。相比智能化、反应快又低价的电脑而言,那些非智能、反应慢又昂贵的向电脑对GDP的贡献更大。近些年来,经济分析局实施了一些商品的质量改善计划(包括电脑和软件),2011年还改善了通信设备。这是根据联邦储备委员会计算的质量调整物价指数来完成的。虽然提高商品和服务的质量既有利于消费者又有利于生产商,但是这样却会降低GDP。”
“在所有经济指标之中,GDP是最为重要的。GDP越高,我们就认为经济越好。对于大多数国家领导人而言,提高GDP是头等大事;相比之下,降低失业率、控制通货膨胀、稳定利率、减少债务就没有那么重要了。”
“一心一意追求GDP的增长也主宰着美国的经济政策。巴拉克,奥巴马在次贷危机后提出的7 870亿美元的一揽子刺激计划不是为了降低失业率、解决次贷危机,也不是为了建立一个不必依靠矿物燃料的21世纪经,这个刺激计划是为了让GDP这个国王安然渡过金融危机,”①
这是外国的普遍现象。在我国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国内有研究人员认为我国GDP崇拜产生大致有几方面原因:
“一是不正确的政绩观。官出数字,数字出官,导致从上到下倚重GDP数字,忽视质量;
二是GDP上去了,客观上会带来就业和居民收入的提高及经济的繁荣;
三是追求短期效应,忽视长远影响。一些地方领导只看经济规模扩张,不看经济质量,而提高增长质量的难度大于增加经济规模。”③
2.2因为GDP崇拜和误导产生了不良后果。
《经济究竟是为了什么》里这样写道:“如果GDP没有准确地衡量经济,那么我们必然会犯下重大的错误。政府放松了对银行业的监管,银行创造了很多新的‘金融产品’,它们就好像没有经过测试的药物一样,直接进入了市场,促进了GDP的增长。但是我们对它们的危害毫无察觉,或许我们需要有人给我们敲响警钟”, “新的‘金融产品’(如衍生产品和信用违;约互换)是引发2008年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并导致了全球经济衰退。这些‘产品’对GDP的增长十分有利,因为它们能够增加保险公司和投资银行的收入;但是它们的价值随时可能消失,就像2008年突然无人问津的次级贷款那样。随着贷款抵押和衍生产品的膨胀,金融服务成为了GDP中增长最快的一部分。我们本来应当将这些泡沫视为灾难的预兆,可我们却把它们看作是巨大的经济成就。2006年,美国国际集团通过销售信用违约互换赚取了数亿美元的收入,促进了GDP的增长。到2009年,美国国际集团却由于信用违约互换损失了61亿美元。”①
因为崇拜和追求GDP,美国大力发展能很快产生GDP的金融业。产生GDP效率低的产业被逐渐放弃。以致实体经济逐渐空心化。奥巴马政府和特兰普政府发现了空心化的危险。连续努力试图改变,但没有效果。
“由于事实上,GDP已经被大多数人当作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和福利水平的度量,所以上述问题会带来一系列有误导性的后果。其中最重要的误导在于资源的耗竭和环境的退化的代价没有反映,这实际上鼓励了对自然资本的浪费与破坏。”④
“如果只是盲目地追求GDP,则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如,经济虽然增长了,但社会事业、环保事业不能同步发展;在GDP增长的同时,造成生态的破坏和环境污染加剧;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带来普通群众生活质量的下降、社会的不和谐。”③
二,从质疑到拯救
2.1,分解质疑
传统经济学对GDP的质疑实际上是几个性质完全不同的问题的混合:
1,GDP统计的不准确和遗漏。
这是GDP本身的问题,可以用改进统计来完善。已经有人为此做出了探索的努力。这是一种为改进GDP所作的统计技术上修修补补的努力。
首先,“调整国民经济统计核算体系已成为全球新的大趋势.2013年7月31日,美国商务部下属的经济分析局(BEA)公布了新的GDP统计方式,将研发支出(R&D)、娱乐文化支出以及退休金等指标纳入新的GDP统计之中。
日本政府也宣布将于2016年采用新的GDP核算标准.由于基础数据不足,新标准未考虑将娱乐作品计算在内,如果加上动漫作品等知识产权的价值,GDP将仍有扩大的空间.相比其他国家,日本GDP的增加率将更大,因为在日本企业将生产基地向国外转移的同时,研究开发基地仍然留在国内,并一直保持了高水平的投资.据日本内阁府统计,如果将研发费用纳入GDP,日本的名义GDP有望被推高3.1%~3.4%,被推高的金额将达到约15万亿日元。
此外,澳大利亚和加拿大也已经采用了加上研发费用后的新核算标准,GDP上调了约1.1%~1.6%.
欧盟也表示在2014年采用新的GDP核算标准.”②
各国都在努力中
2,用GDP评价经济状态时发现的缺失。
这就不是GDP的问题,而是使用GDP时的问题。将一些本不属于它的任务强加给它。从这个意图要求和改变GDP,让它成为万能指示剂,这是毫无意义的责难和不可完成的任务。只能改善整个统计和评价体系来解决。
企图用GDP量度幸福感是不可能的。依斯特林悖论已经有了结论。
企图用GDP量度本身环境价值和可持续价值也是不可能的。只能改善整个统计和评价体系来解决。这个问题已经在努力中。
“2009年,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欧盟等五个国际组织联合发布了新的国民经济核算国际标准SNA-2008(SystemofNationalAccounts2008),并鼓励各国在国民经济核算中采用这一新的国际标准(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及相关机构曾向世界各国推荐过4个核算体系:《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社会和人口统计体系》(SSDS)和《环境和经济综合核算体系》(SEEA)”②
在新核算体系中开发卫星账户解决国民经济核算全面性不足问题:环境核算账户、旅游卫星账户、卫生卫星账户、未付酬的住户活动等。分别解决不同的问题。
3,将GDP与政治联系在一起,用它衡量政绩,因而将施政引入歧途。
这也不是GDP本身的问题,而是使用方法的问题,只能从政治上
寻找出路,从GDP的改变无法代替政治的改革。
比如说“有的地区物质财富生产的企业组织较多,而另有一些地区非物质财富生产的企业组织较多。一般这些企业组织创造的GDP较低,创造的就业机会较多。因为它们本来就是以社会分配为主旨的企业组织。但是政府往往以GDP来评价优劣。这就难免让这样的地区受到政策歧视。不利于这些地区创造更多的就业分配机会。”⑧改变这种状况做途径只能是政治改革。
2.2拯救之寻找新的指标。
改善GDP统计及建立以GDP为核心的国民经济统计评价体系的进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它越来越专业化、复杂化。离政治家和民众的认知力和需要越来越远。因此寻找可以取代GDP,而又没有GDP缺陷的简单指标依然是政治家以及公众的需求和追求。
“近几年来,一些政府领导人也开始同意这个观点,呼吁大家提出全新的经济衡量标准。2010年,世界银行提出了绿色核算计划。同时,欧盟也举行了一系列会议,探讨全新的衡量标准来替代GDP。2009年,法国总统尼古拉,萨科齐宣布GDP已经过时,他还毫不避讳地提出了自己的计划:‘法国将会努力创造一个全新的秩序,我们将会在所有国际会议和讨论中把这个目标提上议程。’”①
有一个讨论焦点直指GDP,那就是“经济有增长却无发展”的问题。经过对经济增长速度的追求, 在一些国家却出现了 “有增长而无发展”的结局。什么是经济增长传统经济学中都默认是GDP增长。而什么是经济发展的争论至今没有定论。这个问题的发生和讨论表达了一个共识“GDP增长並不意味着经济发展”。于是GDP被从“表现经济发展”的功能中踢出来。
◇梳理
上面是传统经济学视野中GDP的认识和应用现状。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1,世界性的社会灾难呼唤而生的GDP(开始时是GNP)为世界经济在黑暗中指引了方向。
2,随着世界经济发生巨大的变化,GDP的先天不足和后天应用误区使它备受质疑。改进以GDP为核心的国民经济统计核算体系的努力已在付诸实施。
3,站在传统经济学理论基础上的国民经济统计核算体系改革至今没有出现成功的曙光。
三,从另一条路径探寻
3.1新经济指标探寻的起点
我们从最原始的经济单元开始分析。任何一个经济单元小到个人大到一个国家,只要处于经济运行中,都会遇到经济评价问题。找到某些数据,透过它们分析经济运行状况,根据分析对下一步经济运行采取什么对策,以保持经济持续运行。
一个以工资为收入来源的单身汉。会计月月初根据自己的工资收入数量放纵自己的欲望进行消费。到月中他就要根据自己手头还有多少钱、还有多少消费项目、调整一下自己的消费计划,以保证生活能继续下去。根据消费计划执行结果,到月末他还需计算一下手中的余款与必需消费之间是否匹配?是否需要借贷?向谁借贷?怎样在下一个会计月改变一下消费习惯。在这个简单明了的过程中表明:个人的经济生活顺利延续要根据一个重要的指标“财富余额”。
对于一个以工资收入为主的普通家庭,情况与单身汉相同。只不过消费者由一个人增加成了几个家庭成员,还出现了一个家庭主妇作为决策者。家庭主妇也是根据家庭所持有的财富制定计划並执行计划,保证家庭生活的延续。如果家庭持有财富多就可以生活得更惬意和更有尊严。否则就只能过清贫的生活。家庭经济生活计划的依据也是“财富余额”。
企业的经济运行情况虽然复杂多了,但万变不离其宗。企业经营生产运行计划的制定仍然是依据持有的财富。企业持有的财富包括的内容更广而且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由贷款利率、汇率、金融资产价格等的变动引起)尽管如此,企业还是必须时时关注这个指标。根据这个指标做决策和执行下一步的生产经营计划。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就是对企业持有的财富的全面描述。
虽然描述企业经营状况的指标很多,它们只有在企业持有财富的指标安全的前提下才有意义。如果资不抵债,企业就会面临破产。什么市场占有率、产品成本、人均生产率……等等都变得没有了意义。
GDP从创立到完善都被赋予了一个责任——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财富量。GDP的导入透出一个重要的逻辑:政府和企业及家庭一样需要依据GDP来判断自己的财富量,从而依据自己拥有的财富来设计和实施经济政策,保证经济的稳步发展。
可见财富数量是家庭、企业、地区、国家最重要最基础的经济指标和政策设计的基础。通俗地说每一个经济单元都必须知道自己的家底並根据家底办事。“家底”就是每一个经济单元所持有的“财富余额”。这就是新经济指标的探寻起点。传统经济无疑是认同这个起点,並且一直认为GDP就是财富增量,对GDP进行统计就是对本经济单元财富增量的统计。
政治家和公众更多的是倾向于将GDP作为一国的国力与财富的指标。除此以外,经济学家则还能从GDP中感受到一国的经济活力。但这种感受是朦胧的。其中哪些数据怎样表示了经济怎样的活力?至今也还没有看到理论描述。
3.2需要新沙盘
对经济的认识形成一个经济沙盘,山川河岳被默认。各个学派对这个沙盘从不同路径进行研究。只要他们用同一个沙盘,他们的研究就跳不出现有的困境。出路只能是重建经济沙盘。
传统经济学创造了GDP,发现了它的缺陷。並将改进付诸实践。但所有这一切都是在同一个千疮百孔的经济沙盘中推演。不会有实质性的进展。
在旧经济沙盘中创造GDP之始就给它植入了错误的基因:将货币的运动痕迹计算为经济增量。
比如一条100公里长的公路,100辆汽车从公路驰过,公路的长度决不会因此增加到10000公里。这10000公里不是道路增量,仅仅是汽车运行的痕迹量之和。按照GDP的统计逻辑却是道路增量,这种荒唐一目了然。但在GDP统计中“荒唐”却是理所当然。
前面的案例中完全显示了这种“荒唐的理所当然”:
“一群人砸碎了一家商店的橱窗后逃之天天。店主只得花1000元买一块玻璃换上。按照现行的GDP统计法,经济学家这样说,玻璃店老板因为商店橱窗修理购买他的玻璃而得到1000收入,假设他支出其中的80%,即800元用于买衣服,服装店老板得到800元收入。再假设服装店老板用这笔收入的80%,即640元用于购买食物,食品店老板得到640元收入。他又用这640元中的80%用于支出……如此一直下去,你会发现,最初是商店老板支出1000元,但经过不同行业老板的收入与支出行为之后,所有人的总收入增加了5000元。这就是因社会损失而获得的GDP增量。”
案例分析:最初商店老板支出1000元直到产生5000元GDP增量的整个过程中没有任何人再投入一分钱。只有那1000元在运动。从一个老板手中移动到下一个老板手中。GDP从不同老板那里得到的数据绝大多数是货币运动的痕迹。就这样货币运动痕迹变成了经济增量。汽车开过的里程成了公路的增量。荒唐成了理所当然。
在传统经济学的沙盘中GDP的荒唐是无法解决的。需要一个新的沙盘从新理解国民经济评价体系和它的代表性指标。
以经济的“家底”——财富余额作为国民经济评价的起点已经是共识。目前的GDP却难担此重任。首先,它将数额巨大的货币运动痕迹统计为经济增量,对整个经济体而言,这个财富增量並不存在。财富余额失真太严重。
既然目前的GDP难担此重任,那就需要重新寻找能担此任的指标。如果在现有经济沙盘中推演寻找,那就是各国正在进行的GDP修修补补工作,不会有让人信服的成果。只有重建一个经济理论框架,在新沙盘中进行研究才有出路。这个新理论框架就是“经济学乖论”。
四,从“经济学乖论”视角看现有GDP
4.1,货币的运动痕迹被计入了GDP
上面的案例中我们看到货币的运动痕迹被计入了GDP。这並非个案而是普遍现象。在债务链的清偿中表现得很明显。
经济学乖论在《M2/GDP的误导》中有一段话:
“这是炎热小镇慵懒的一天。太阳高挂,街道无人,每个人都债台 高筑,靠信用度日。 这时,从外地来了一位有钱的旅客,他进了一家旅馆,拿出一张 1000 元钞票放在柜台,说想先看看房间,挑一
间合适的过夜。 就在此人上楼的时候,店主抓了这张 1000 元钱,跑到隔壁屠户 那里支付了他欠的肉钱。
屠夫有了 1000 元,横过马路付清了猪农的猪本钱。
猪农拿了 1000 元,出去付了他欠的饲料款。
那个卖饲料的商人,拿到 1000 元赶忙去付清他召妓的钱(经济不 景气,当地的服务业也不得不提供信用服务)。 有了 1000 元,这名妓女冲到旅馆付了她所欠的房钱。 旅馆店主忙把这 1000 元放到柜台上,以免旅客下楼时起疑。 此时那人正下楼来,拿起 1000 元,声称没一间满意的,他把钱 收进口袋,走了……
这一天,没有人生产了什么东西,也没有人得到什么东西,可全
镇的债务都清了,大家很开心……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许多道理。其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天,没有
人生产了什么东西,也没有人得到什么东西,但产生了不小的 GDP 。这个故事中的 GDP 只反映货币流通状况。並不具备财富涵义。 只具备财务涵义。相关债务人的账单上偿清了债务,消除了债务压力。
这个 GDP 並不是货币增值,只不过是 1000 元货币运动留下的痕迹。
这个故事浓缩地告诉人们:一个经济体的 GDP 中有一部分只不 过是货币运动痕迹的统计,並非经济体的价值增量。”⑦
这是个关于货币运动痕迹清偿债务链的故事描述。在现实中有更惊人的故事。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发生了严重的“三角债”。即甲企业欠了乙企业的钱,乙企业欠了丙企业的钱,丙企业又欠了甲企业的钱。环环相扣,经济动弹不得。对此国务院开展了清理三角债行动。
“截至1991年末,全国共注入清欠资金330.5亿元,清理欠款的基本建设、技术改造项目9026个,连环清理拖欠款1150亿元。”⑤
在这里330.5亿元走出了1150亿元的规模,翻了三番还多。但除330.5亿源头资金以外其余都是注入货币运动的痕迹。它对经济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它们不是财富增量。
4.2货币痕迹运动的特性
1,首先,货币运动痕迹对每一个企业或组织的财务状况而言它就是财富。这是基于“经济学乖论”的财富观而言。《经济学乖论》中有如下论述:
“‘组织财富观’其中也包括个人财富观。在这个概念下,物质财富和物质财富分配权利凭证是同一的。”,“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组织如何获得和管理财富。微观经济学研究中使用的财富概念是‘组织财富观’”
“无数的个人和众多的组织都只能在组织财富的概念下管理和运作自己的财产。但是将这些概念运作相加合成,因而认为整个经济体的财富也是货币加物质财富之和。将只适用于局部的概念推演至全局,就产生了合成谬误。每个经济体的总体财富只能用‘社会财富观’概念来分析和认识。”
“‘社会财富观’就是乖论定义的财富概念:‘社会财富是含有劳动价值的物质使用价值。(实物和实物资产)。’
在社会财富概念下,货币不再被认为是财富,货币是财富分配权利的凭证。经济体内全部货币的复杂运动构成财富分配系统。”⑥
货币流入企业后只能被视为财富。这是企业只能用组织财富观处理货币的特性所决定的。
所以对企业而言货币资金从收入到支出的痕迹就是企业财富的变化。
2,货币资金在痕迹运动中不会分裂增殖也不会磨损减少。也就是货币资金痕迹运动中不会发生数量变化。上述案例中进旅店的客人进店时拿出1000元。离店时拿走1000元(而且就是他原来那张纸币)。留下的只有可追寻的痕迹。
清理三角债案例中,最初注入的启动资金最后沉淀到某些企业,或者返回了银行,没有增殖也没有漏损。清理的债务是启动资金运动的痕迹。
3,所有没有产权移动的交易和支付的货币运动都是货币“痕迹”运动。
物质商品有占有的唯一性,也可以说是产权的独占性。A购买了一辆汽车,他就是这辆汽车的唯一产权人。B购买了一块芯片,他就是这块芯片的唯一产权人。在物质商品交易中的货币是物质商品价值的镜像。也是该物质商品的价值代表。所以物质商品交易中的货币不是运动痕迹,有价值计量。
所有的服务都没有占有的唯一性,服务交易中没有产权的移动。
服务没有存在的唯一性。一个歌手可以同时为10个人唱歌,也可以同时为1000人唱歌。同一首歌可以演唱10次也可以演出100次。
法律服务、教育服务、咨询服务、设计服务、工人出售劳动、旅游、打电游、欣赏艺术品和演出等等服务交易中的货币都是单向移动。只有买受人向出售人支付货币。而出售人没有给出任何经济存在物,给出的是非经济无形物。比如听演唱后的心理愉悦就不是经济存在物。
所以只发生货币单向移动的交易中的货币量都是货币运动痕迹。
4,精神消费中发生的货币易手是货币痕迹运动。
上述的货币单向运动也可视为精神消费中发生的货币单向移动。人们购买教育、咨询、演出、旅游、电游等服务时都是为了某种精神需求,是一种精神消费。所以精神消费中的货币移动一定是单向的货币运动痕迹。
4,货币在物质交易中有增量产生,这个交易中的货币运动便不是痕迹运动了,这时产生的货币增量是真正的经济增量。
“乖论”认为实物商品由出厂销售到最后进入消费,每一次交易中都会有商人添加的利润。利润量由商人获利欲求和营销智慧决定。它们都是货币在这一串连续运动中的增量。这才是实际的经济增量。
对此“经济学乖论”(本文中简称乖论)在其主要著作《经济学乖论》、《经济学新视窗》、《从新认识货币》中都有论述。
6,对于整个经济体而言,货币资金运动痕迹不是财富。
上文已提到“在社会财富概念下,货币不再被认为是财富,货币是财富分配权利的凭证”⑥。社会财富观是站在整体经济高度观察经济所必须持有的观点。
前面的清理三角债案例中,清债资金经过每一个企业都会有收入支出的记账,每一笔资金收支都是该企业的财产的进入和支出。把这些记账加起来有了1150亿元。社会获得了1150亿元的财富增加了吗?没有。获得的只有经济困境的解挷,获得了发展的环境。
前面的打碎玻璃的案例中,最初是商店老板支出1000元,但经过不同行业老板的收入与支出行为之后,所有人的总收入增加了5000元。在这反复的交易中只有购买实物商品时商品的利润是经济增量。远远没有5000元。其余部分从整个经济的高度来看都是货币运动痕迹。
“理论站位特别重要”⑧同样一个事物从整体的站位与企业的站位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东西。应该从哪个站位观察经济由研究者所讨论的问题来决定。为企业作咨询只能从“组织财富观”站位出发;为国家制定经济政策参谋只能从“社会财富观”站位进行分析研究。
五,论货币运动痕迹
我们已经引进并使用了“货币运动痕迹”概念,为了展开更多的讨论。有必要对“货币运动痕迹”概念进行单独的论述。
5.1,货币运动痕迹是一种客观存在
“经济学乖论”定义:货币是物质财富权利的凭证。
在这个定义之下,只有产生了新的权利的前提下才会产生增加货币的需求。为新增的权利补充货币,才是货币增量的产生,也是经济增量的产生。
在现行经济数据统计中,不单把货币的增殖统计了,同时货币的运动痕迹也被统计了。将痕迹计算为财富,也就是把非财富计算为财富。这是画饼充饥式的自我欺骗。
讨论“货币运动痕迹”就离不开货币运动。
5.1.1,货币运动
“乖论”在《从新认识货币》一书对货币运动有专门的论述。“ 运动是宇宙永恒的状态。货币也不例外。在每一个经济体中货币每时每刻都处在不停的运动之中。就连被人罐藏在地下的现金或长期存放在银行账户上的货币也处在渐渐地贬值运动之中。保险箱内尘封的股票也许会悄悄地升值。”
货币的主要运动方式是“市场运动”和“法权运动”见下图:
⑥
市场内“货币在运动中将发生量和值的变化。由于经济帕斯卡效应,货币的运动将导致货币总量增加或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