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起点在哪里不重要,关键是有没有站到同一个终点。而这似乎在有些用人市场和企业来说并不成立。“第一学历”的鄙视链像是个摆脱不去的魔咒,困扰着一众普通高校出身的年轻人。只是,这个对于“第一学历”的执念有没有招揽到真正适用的人才?答案或许未可知。
据中国统计年鉴显示,近10年来,每年有600-900万左右的高校学生毕业,高学历人口的比例正在快速提升。2019年,北京大专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50%,其中本科以上的人口占比超过35%,在我国31个省区市中排名第一。如果拉长时间线,1999年我国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比仅为3.09%,这个涨幅堪比神速!
“唯学历”VS“唯能力”
学历,对大部分家庭和莘莘学子来说似乎承载了更多情结。在某种程度上,它代表的不只是接受教育的程度和年限,更是人生路径和进阶的“敲门砖”。在学历提升的整体氛围和盲目崇拜下,有些用人单位甚至“演化”出了第一学历论,以首次毕业院校是否属于“双一流”高校或传统的985/211高校作为筛选门槛,作为应聘求职的限制条件。
“同等条件下,当然要选更好的。”虽然这样简单粗暴的用人逻辑并不错,但是过于标签化的选人方式似乎忽视了一个事实:学历是客观的凭证,而人才却是主观能动的存在;岗位有固定的标准,而能力却是灵活匹配的需求。这些都远远不是“第一学历”可以一劳永逸的。
学历,是人才的一种认定方式,而不应成为加剧社会不公、大学生就业焦虑和社会无效壁垒的藩篱。教育部在发布关于做好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也指出要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推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 企业带头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现象。
就业市场每天都是新的,是否该注重“第一学历”尘埃尚且未定,就已经同时出现985/211高学历人群同样很难就业的严峻现状。这在应届毕业生预计909万再创新高,没有最难只有更难的2021年更是一场硝烟四起的“冰与火之战”。

强能力VS 长技能
那么问题来了,就业难!本质难在哪里?是学历还不够高?不够好?答案显然不是。909万应届毕业生面向的是经济增速努力回正的疫情后时代,是更加强调内部消化与循环的“内卷化”发展形势,是某些传统岗位逐渐收窄,新兴岗位又供不应求的矛盾现状。尤其在技能强国和新技术人才呈现巨大缺口的当下,需要的是真正链接就业的社会实用技能和行动落地的调整改变。
“教育强国包括学术强国和技能强国两个层面。其中技能强国是实现中国经济战略转型升级的长远需求和战略目标,打造技能强国是建设经济强国、生产强国和制造强国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为新时代产业工人和大学生打开就业窗口,实现职业教育转型发展,培养一大批高层次现代职业人才的顶层设计。这需要我们职业教育领域共同思考和面对。”环球网校CEO伊贵业先生在深耕职教赛道18年的积淀上有着行业大势的审慎和担当。
但是面对重点领域技能型人才缺口超过1900万的就业前景和职教毕业生跨专业就业或者是选择“专升本”逃离和出走的现状,伊贵业先生也不得不承认,在当下就业市场和毕业选择的实际映射上,“唯学历”“唯名校”的负面认知鄙视链,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部分大学生群体的自我认知构建和学习就业选择。在如何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培养产业转型升级所需的高技能人才;如何破解理论和实践教学“两张皮”难题,建立健全校企共赢机制上,职业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紧跟社会风向的趋势,拓展课程品类的研发,精进教学效果的打磨是真正的破局之道。”伊贵业先生将这个战略性理念贯穿在环球网校每个践行的脚步中。环球网校在面对流量和获客剧增下的机遇和挑战中,在立足新职业方向、开发更全的品类课程,开拓更多渠道实现灵活就业的新形式上不断探索和尝试。更是启用“环球青藤”作为大学生在线学习业务的专属品牌。借助于资格证书方向的多年积淀,结合未来就业方向,增加和开设了更多适合大学生群体的专业课程,技能课程和兴趣类课程,助力大学生群体实现平稳就业和素质提升。
向上的力量和能动的进取不应被一纸简单的学历判定和束缚。为了更多大学生改命和追梦的伟大梦想也成为环球网校磐石不变的初心和始终如一的坚持。让不懈努力的年轻人拥有广阔的舞台,为不断前进奔流的时代注入鲜活的能量。环球网校也会在为学员、为社会执着追求的过程中奔跑与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