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小学教育 > 中小学>正文

新学程研究:学校、教师、学生正在被重新定义

时间:2017-03-14 15:15:16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第二届“新学程大讲坛”聚焦工具改变教与学·系列报道之一

学校、教师、学生正在被重新定义

  未来的学校、教师和学生将怎样被重新定义?工业时代诞生的传统学校教育模式该如何转型?教学改革的切入点与突破口在哪里?教师如何才能更有效地教学?在日前结束的第二届“新学程大讲坛”上,北京十一学校的核心团队围绕“工具改变教与学”主题,向来自全国各地的同行展示了他们在教学中的全新实践和探索。其中,价值观、方法论、工具箱、脑科学、认知心理学等,成为论坛上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

课堂的美妙状态:老师不见了。

  在纠结和痛苦中转型

  [作为教师,我们需要不断地追问:为什么孩子们不喜欢上学?什么样的课堂才是好的课堂?]

  已有30年教龄的语文特级教师史建筑,用“纠结”和“痛苦”来概括自己所走过的教学转型之路。“多年前,我曾问学生,你们喜欢语文课吗?孩子们当时回答得很委婉,他们说,老师,我们喜欢语文,但不喜欢语文课。我很受打击,‘语文课’减去‘语文’,不就是‘语文老师’吗?还有一次,讲到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问孩子们,假如你的生命只剩下一天了,你最想做什么呢?有位学生回答说,老师,我最想上语文课。我听了很感动,便问为什么,他回答说,每当我上语文课的时候,我都有度日如年的感觉”。

  孩子们童言无忌的回答,促使史建筑开始思考,为什么孩子们这么不喜欢上语文课?到底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才是好的课堂?他开始反思传统教学中存在的根本问题。

  如今,像史建筑一样困惑的老师不在少数。互联网时代,学生面临海量的信息和丰富的教育资源,社会的变化和技术的发展都在推动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脚步。学生不再迷信教师,不再认为学习必须在学校和教室发生,随机的、碎片化的时间都可以找到最好的老师和丰富的教育资源。

教育应关注如何教会学生学习。

  转换模式、应用新工具和技术、持续学习

  [当我们开始实施个性化教学时,必定会面临不同学生的学习起点和终点各不相同的挑战。传统教学模式显然难以为继。]

  1968年墨西哥城奥运会,跳高运动员福斯贝里第一次在全世界面前施展背越式跳高。那个年代最流行的跨越式或者俯卧式跳高,福斯贝古怪而诡异的动作引来全场的阵阵哄笑。但随着横杆一次次升高,笑声没有了。在最后一跳成功后,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以福斯贝里的身体素质和成绩,在当时那个普通跳法的时代他是不太可能成功的,但是更先进的起跳模式让他异军突起,并开启了一个新时代。

  这是实现转型成长的第一个要素:转换模式。

  当然,仅仅转换模式还不够,学会应用新工具和技术同样重要。直到上世纪60年代,橡胶垫才被用来代替原来的沙坑,在这之前,大头冲下的背越式跳高简直是自杀动作。

  这是转型成长的第二个要素:应用新工具和技术。

  当然,福斯贝里并没有一直领先。在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上,他连预赛都没有进。背越式跳高并不难学,他被更多快速学习、素质极佳的人超越了。

  这是转型成长的第三个要素:持续学习。

  回到教育教学改革上,同样需要转换模式、应用新工具和技术、持续学习的这三大转型要素。当我们开始实施个性化教学时,必定会面临不同学生的学习起点和终点各不相同的挑战,我们该以何种方式变革课堂?

探索建立以学生和教师成长为中心的教学观和教学生态。

  “新学程”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学习成长路径

  [“新学程”试图在学生的自主发展、自我体验方面跨出更大的步伐。]

  2016年6月,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领衔启动了关于“新学程”的研究课题,该课题已被纳入中国教育学会“十三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中。李希贵介绍说,在过去的近10年中,北京十一学校一直在探索如何创新育人模式,以满足每一个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学校已经开始关注如何应用新工具和技术实现课堂教学的全新飞跃。

  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新学程”关注的是“学生个体学习成长的路径”,在这一框架和思路下,每一位学生学习的起点、终点和过程都是可以不同的,他们学习的宽度、厚度和深度也可以完全不同。“新学程”试图在学生自主发展、自我体验方面跨出更大的步伐。

  在李希贵的脑海中,新学程至少应具备三大特点:

  一是自主性,这个自主,不仅是学习方式,也包括对学习资源的组织,根本上是对学习目标的自主确定。从理论上来说,一个没法确定自己目标的自主学习,其实不叫自主学习,只能叫自学;

  二是综合性,要研究清楚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路径,包括从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学习内容、教学关系到资源配置、检测评价等等;

  三是独特性,适应自己的个性,满足自己的兴趣,甚至有利于唤醒自我潜能,这样的学程才真正能帮助每一位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

  同时,一定是要提供给学生工具、模型和脚手架。“为什么在课堂教学当中,一放就乱、一收就死?就是因为学生在攀登台阶的时候没有脚手架,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时候没有工具,所以效率大大降低”。

  “当学生的学习起点和终点各不相同的时候,我们应当以学程作为新的管理单位”。李希贵说,“新学程”是十一学校在实践中创造的一个概念,能否经得起教育理论的追问,还有待大家的共同探索。

在帮助学生建立语文学习模型的过程中,教师自身也会获得全新的提升。

  课堂教学应强调原理和结构的学习

  [强调教学中的工具、路径、方法和模型,就是在强调原理和结构的学习,这是帮助学生实现学习迁移的重要途径。]

  为什么有的学生认为,语文课多上一节、少上一节似乎影响并不大,自己生病一周回来一点也没觉得学习受影响呢?史建筑开始重新思考语文教学的方法、路径、模型和工具。他发现,当自己开始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学习成长路径时,传统的经验型教学方法就开始显得不够用了。

  比如,语文老师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多读、多写、多练”,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是却并没有清晰地告诉学生该读什么、怎么读、练什么、怎么练?而要讲清楚这些,就要求教师自身对所教授的学科内容有深度认知,要了解学科内容的内核,“任何学科的内核是其结构,而不是具体的知识和细节。尽管结构的本质是简单的,但其存在的形态却可以是非常复杂的”。

  以诗歌为例,诗歌的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有哪些?从表现手法、修辞技巧、结构形式等角度入手,还可以做哪些分类?除了虚实关系、动静关系、远近上下关系等,古人还喜欢运用哪些描写手法……

  在帮助学生建立语文学习模型的过程中,史建筑自己也获得了全新的提升,“比如,为了帮助学生理出记叙文写作的基本路径,我把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创意写作书系’全部读完了,还做了大量的笔记。要想让学生实现学习迁移,就要注重对知识结构的教授与学习,而不是单纯的对具体事实和技巧的掌握。懂得基本原理,有利于理解整个学科。不仅物理学和数学如此,语文、历史等社会学科也如此。细节的东西,除非放进结构良好的知识体系和模型中,否则很快就会遗忘”。

  史建筑相信,强调教学中的工具、路径、方法和模型,就是在强调原理和结构的学习,而这是帮助学生实现学习迁移的重要途径,“学生不仅要学习具体的知识,更要学习结构和模型,这将有助于学生理解未来诸如此类的知识,而这种教学将会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郜云雁)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