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小学教育 > 兴趣心理>正文

原生态课堂为什么难得一见

时间:2017-04-15 10:08:49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读过《从三味书屋里走出来》(2月8日《中国教育报·课程周刊》),立刻觉得这是一篇难得的直面课堂教学的好文章。

  文中的执教者蔡老师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课上得洋洋洒洒,学生学得兴味盎然,老师和学生双方都真正地打开了自己,在自由的尺度上可以说远非一般的作秀课所能比拟。这堂课并未直接解决多少问题,但这种人人踊跃参与的情形,就足以让人耳目一新——这是一节开放而真实的课,也是难得的课。但蔡老师却对听课的局长说,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谁会真正任由学生在课堂上发散思维,为了一个看似无关要紧的问题无节制地讨论?谁敢这么上课?这一问,使众人无言以对,也让局长的赞赏难以落地。这的确发人深省。

  试想,同样是这节课,如果不是局长突然推门听课,而是专家组织众人观摩,蔡老师事先做了精心打磨,尽管依然沿用一根粉笔、一本教材、一张嘴的传统上法,但凭借多年的教学经验,抑或也能把学生煽动起来,获得专家的赞许。但两者的课堂教学效果不可同日而语,因为后者有很多包装作秀的成分。如果教师担心完不成任务,不敢放开讲,学生也没有较多的自由讨论机会,师生都只能在预设的轨道内运转。我们不妨继续追问,这种浅层低效的课完成了任务又有何益,完不成任务又有何损?

  时下表演类型的课比比皆是,大有市场,而真实的原生态的课却少有人叫好。为什么教师宁愿上作秀的表演课,而不敢上真实、自由、灵活开放的课?这是僵化规定教学目标的结果,也是很多教师本身学科知识或者教学经验储备不足、缺乏自信、怕学生提出的问题无法回答的心理使然。现在,各地都在改革中高考制度,相应也在改变以前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的教学方式,改变答案唯一的机械命题方式和思维方式,注重考核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上述一些能力属于素养范畴,不太容易简单量化考核,有的甚至没有现成答案,所以一些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和思维方式的僵化将面临严峻考验。

  笔者觉得,任何科目、任何版本的教材都只是载体,打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由表达,让学生持久保持对知识和客观世界的兴趣,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判断力和审美观,让每个学生都能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大脑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用自己的方式寻找到与世界对接的方式,展示自己的能力,发现自己的价值,这才是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中小学课堂,完全没有必要每节课都上得天衣无缝、完美无缺;也完全没有必要每节课都赶时间,像百米冲刺,紧张兮兮,气喘吁吁;更没有必要精准到每个问题都有一个标准答案。上面这些貌似科学的教法其实是反科学的,因为无论书本知识、客观世界,还是人的认知进程和思维发展过程,并不是都有精准模型的,孩子的心中也根本无需这些所谓的“精准”答案。

  让清新自由、开放独特的原生态课堂成为常态,需要改革的勇气,更需要给教师自由的空间。(作者:韦清,单位:山东省齐河县教育局)

  《中国教育报》2017年2月15日第4版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