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小学教育 > 兴趣心理>正文

手机上建起专业群

时间:2016-12-15 07:42:45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学校学科建设系列④

  唐江澎:江苏省锡山高中校长,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修订专家组核心成员。

  一声响动,手机上又一个邀约入群的通知,是实验中心主任发来的。因为即将公布的新版高中课程标准,明确了选修II课程相应的实验要求,他们据此建了个群,里面有理化生学科教师、后勤人员,也有校外专家、工程师,大家一起讨论改造方案。这已不是我第一次应邀入群:曾加入语文组建的“美文荐读群”,也加入了课题组建的“人文课程基地建设群”,我知道,学校里还有好多老师自发建的群。

  要深入研讨基于智能手机的微信群建设,似乎需要引入另一种“群”——“专业学习社群”即 PLC(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的概念。美国上世纪九十年代在检讨“学校革新”政策推进成效不大的时候,提出了建设“专业学习社群”的改进措施。该措施强调必须重视组织与团体的专业学习动力,认为专业学习社群所引动的持续性学习与专业发展将是促进学校成功变革的关键因素,而专业学习社群的本质是志同道合者志愿组织的学习共同体。

  反观我们的实际,重建常规的教研制度,已经为学科教研组建设专业学习型组织打下了基础。相较于国外学校规模普遍较小的情形,我们动辄十几人、几十人的学科组规模更易于建设专业学习社群。但也有学者反思:在我们现行的教研制度下,学科老师参与教研活动往往是被安排、被组织的,很少有基于自我专业兴趣的主动作为,更少有人能承担起设计者、组织者的责任,去自主建设一个学习共同体。而带有个性化及自组织色彩的专业学习社群,不仅能补充完善教研组的功能,更能拓展教研活动的形式。

  手机里的微信群——哪怕是一个学科组所建的微信群,与“专业学习社群”当然不是同一概念,正如学科组老师相聚闲聊不能说是教研活动一样。引入这一概念,旨在启发学科教研组有意识、有计划地借助手机平台,按照专业学习社群建设的基本理念与运作模式,便捷而有效地展开教研活动,进而提升教师的专业生活品质。

  如何在手机上建设专业学习社群?建议把握如下几个要点:

  一是坚持自主性。自主的价值不仅在于保证建群需求基于教学实务的有效解决,还能为“道同而相与谋”者创设彼此间精神鼓励、专业支持的平台。更重要的是,普通教师也因此担当专业领军人物的角色,在平等对话中改变学术文化。教研组长可以榜样示范、宣介推广,引导建群,鼓励入群,但不宜指定群主,强求人人参与,把专业社群变成教研组另一层级的组织形式。

  二是坚持专业性。与教研组发发通知、转转新闻的聊天群有别,要建设若干个主题式、专项式的专业社群,约定群规,明晰边界,使对话、交流、转帖、分享都围绕专业指向展开。专业社群的运作模式,可以包括教学观察与反馈、专业档案管理、主題经验分享、教学媒介开发、新入职教师辅导等等。一般而言,有两个群学科组应着力引导建设:围绕备课、上课研讨由备课组建群,群里有阶段性的主题内容,及时交流,智慧共享;可以支支高招,解疑释惑;另一个是学科专业阅读的社群,群里推荐好书,分享体会,营造氛围,让读书成为教师自觉的精神追求。

  三是坚持开放性。建在手机上的专业社群必将突破时空界限,实现跨学科跨区域的互联互动。这使得教研活动“集体”与“合作”的内涵有了新的诠释:“同时同地”的会议将“随时随地”举行;“远在天涯”的学者会成为“近在咫尺”的同行;手边有限的资源将被海量的云上资源替代。

  《中国教育报》2016年12月7日第7版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