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小学教育 > 兴趣心理>正文

杨立雄:生态教育擦亮母亲湖的眼睛

时间:2016-12-15 07:42:46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中国好校长·领航者系列

  个人小传

  杨立雄,1985年中师毕业,被保送升入师范专科、本科学习,后获云南省委党校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学历。1991年始任副校长,随后对教学与管理双肩挑、两促进。2007年至今,任云南省昆明市滇池度假区实验学校校长。

  成长之最

  对自己影响最深的教育著作:《教育组织行为学》《教育的目的》。

  教育教学中最有成效的改革创新:用学习型组织理论指导,创建学习型学校,办出一所品牌校;用生态学理论思考教育,致力于学校生态教育体系探索。

  学校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构建以核心素养生态化养成为目标的滇池课程体系。   

  滇池是昆明的母亲湖,也是昆明的眼睛。10年前,杨立雄离开一所已臻成熟的优质校来到这里,从零开始,筹备、建设、发展,在一张雪白的纸上,以生态成长为主题,勾画出了一所新世纪现代学校美丽形象。

  生态办学:开启重审人与自然关系的窗

  滇池清,昆明兴。守着“五百里滇池”,只能“望湖兴叹”,这是很多昆明人的心头之痛。“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摸虾做菜,70年代游泳痛快,80年代水质变坏,90年代风光不再,现今时代依然受害。”这首打油诗形象地讲述了滇池的生态环境蜕变之路。

  2007年,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管委会面向全国公开招聘校长,杨立雄参加应聘考试,被录用为新建昆明市滇池度假区实验学校校长。

  鉴于区域实际,上任伊始,杨立雄协同团队,决定以学校教育进行“生态启蒙”,开启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的一扇窗。他们为新学校定位出最初的生态目标和生态模样:让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然,让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同时,也绘制出共同愿景:双语式教学、小班制模式、生态化校园、学习型团队、高品质服务。2012年,在5年的生态办学实践基础上,学校提出“携手现代化、追逐国际化、引领生态化”新目标,丰富生态教育的形式与样态。2015年,学校起草章程,制定“十三五”规划,凝“植根立本、自然朴素”之校训,开“纯净育人、生态成才”之校风,进一步完善生态办学体系,进行现代学校办学探索。

  在这一过程中,杨立雄带领团队,通过学校共同愿景的生成与自我超越机制的构建,凝聚了对学校、教师、学生生态成长的共同关切,聚焦了生态目标、生态价值观及生态使命感三个关切点,并以自我驱动机制保障其创造性探索。巧合的是,当杨立雄成为校长国培计划——中小学名校长领航班的一名学员时,他所在的北京教育学院基地为他指定的两位导师——实践导师北京八中原校长龚正行和理论导师教育部领航项目首席导师、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杨志成博士,都曾进行过生物学专业学习,这为杨立雄的生态办学探索提供了更为精准和专业的指导。

  生态校园:各自展现最好的生命姿态

  2009年10月24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三生教育课堂”摄制组到学校采访,记者问:“我们在进行教育的时候经常会强调小孩成为NO.1(第一),但其实让他意识到自己是ONLY ONE(唯一)这一点是不是也非常重要?”杨立雄回答:“每一名学生都是一个鲜活个体,把学校里面上千个学生视为自然环境当中有生命的个体后,学校就有了两个花园——一个是自然存在的有树木、有花草的自然花园,另一个就是千姿百态的学生和老师的生命花园。在自然花园里,园艺师不会把小草栽培、修剪成大树,也不期望小树能开出鲜花来;在生命花园里,学校努力让小草成为最旺盛的一片小草,让小树成为最好的小树……各自展现最好的生命姿态。”

  “比小草、树木、鲜花更灿烂的,是学生的笑脸;比分数、名次、成绩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幸福。”在生态校园里,这些话语成了行为价值标杆和教育共识。“身为老师,我们取得的最伟大的教育成就,不是勋章和荣誉,而是孩子们的微笑、拥抱和美好的回忆。”杨立雄将美国的莎伦·德雷伯所说的这句话深深印在心里。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这所生态学校建设中,环境不单纯是外物,而是与人一样有生命的共生——树亦是人,人亦是树;环境育人,人育环境。刚建校时,校内树木、草地、鲜花均比较稀少单一,学校就坚持植树与育人同步,围绕走廊亭台植树种花。很快,校内树林、花园、草地错落有致,无论在哪间教室的哪个座位上,视野里都是满目青翠、四季花开,鸟儿飞来飞去。这样书声琅琅、鸟语花香的校园,既是自然生机勃勃的存在,也是课程丰富开放的资源,更是不同生命共同成长的生态乐园!

  生态教学:世界就是孩子们的课堂

  课程既是生态教育的载体,也是生态理念的支撑。除了把课程融入自然、融入环境,学校还把课程融入社区、融入社会。在海埂训练基地、红塔体育中心,游泳教练不厌其烦地对学生反复指导;在云南民族村中,老艺人用娴熟的技艺为孩子们进行展示;滇池、度假区,都是学校的生态课堂……过去,课本就是孩子们的世界,现在,世界就是孩子们的课堂。

  学校通过建模、入模、超模,来实现生态课堂建设多样态,并且制定了相应的课堂教学规范:参与到课堂互动的学生人数不低于60%,课堂练习不低于10分钟;每个学期举办一届“五星杯”课堂教学展示——老、中、青教师同台展示,教师、家长、专家等与孩子们同堂听课、一起观摩。通过这样的听课,家校沟通更加亲密细致,老师专业更加受到尊重,家校生态关系大大改善。

  对于生态德育建设,杨立雄谈到:“德育,育德,向下扎根重于向上生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是要把树人的根扎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里,就是要把树人的根扎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土壤里,为着促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向上生长。”

  学校结合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生守则,综合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的学生守则,拟定了雅行规范,让修习“雅行”替代冰冷教规。“懂得用嘴角微笑;知道用小手帮忙;学会用耳朵倾听;能够用心灵感受。”这是班主任李玉江老师所教班级的班规。每周班级都会做一次这样“清点心灵”的活动,让孩子们静思:今天微笑了吗?帮助别人了吗?认真聆听了吗?感谢别人了吗?这就是一间教室里,一个班级雅行的样子和生态的影子。

  在教师发展上,杨立雄激发内部驱动,通过“双聘双选”把教师解放出来,把选择权交给教职工,真正实现“人事双向聘任,岗位双向选择”。每学年暑假放假前,开展双向选岗聘任,在统一设计的表格(平台)上,教师自主选择。新学年开学前,部门整理、汇总双向选岗情况,高度吻合的优先聘任,细微调整的协商聘任,差异很大的等待聘任。这样,就取消了岗位靠安排、工作靠分配的僵化格局,形成了“我的发展我做主”的生态局面,引领教师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从而,也通过这些教师的言传身教,让学生耳濡目染,寻找到与这个世界对话的最佳方式。

  生态引领:营造区域良好教育环境

  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按照省教育厅要求,杨立雄将在区域内尤其乡村地区传递先进办学理念和成功改革举措作为自己一项重要的使命,他从两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生态学校在异地举办中复制。2013年学校二次创业,生态学校在异地复制成功,生态教育理念实践从一校成果扩大到两校。二是生态教育在教育帮扶中辐射。学校10年来坚持与昆明市教育公益事业促进会一起送教下乡,帮弱助贫。杨立雄多次走进乡村学校,也多次迎接乡村校长与教师来校参观交流。

  2015年,学校中标承担“国培计划(2015)”项目,来自云南省17个地州市108所义务教育学校的乡村校长和特岗教师前来接受培训。今年,学校又承办了国培计划(2016)乡村教学副校长项目,5个州市21个县的50名乡村学校副校长又来到了校园。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杨立雄作为首席专家,和团队一起确定了“生态的视角,生态的思考”研修主题,结合学校生态化的办学理念,以“乡土”名义设计校本方案,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确保乡村学校副校长们不仅到城市“学得到”,而且回乡村“用得上”。他还为培训班学员教授“乡村学校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文化自觉”及“学校管理案例:用生态教育价值创生一所新学校”两门课程。

  “阳春三月办国培,八方校长学不辍。一校资源多校享,生态教育助校飞。”这是昭通市鲁甸县梭山镇中心小学副校长张克荣在培训总结时作的打油诗。它是昆明市滇池度假区实验学校跟其他兄弟学校心手相牵的写照,更是对杨立雄秉持生态教育理念进行区域领航的家国情怀的盛赞。

  《中国教育报》2016年12月7日第6版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