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小学教育 > 兴趣心理>正文

童年不同样

时间:2016-12-15 07:42:46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田间和山野,是农村孩子童年成长的专属领地,也是他们长大后乡愁的维系。然而,这块专属领地现在正因户外活动安全这个紧箍咒而逐渐被舍弃。

  记忆中,我的童年在野外,拥有色彩斑斓的画面:春暖花开的季节,草地上生机盎然;艳阳高照的时令,山坡上果实累累;上山懒睡、下河捕鱼……在自然中放声大笑,是我们那一代人对于童年最美好的回忆。但对于当下的农村孩子来说,这一切近乎成了奢望。

  出于安全考虑,不少学校户外集体活动被取消。春游也好,秋游也罢,只能成为孩子们在影视及文学作品中的体验。爬山成为无所畏惧的英雄们干的事,野炊那是大人们口中的趣事,游览名胜古迹变成专家的特权……怕,是学校和家长共同的心结:远足怕孩子发生意外,爬山怕孩子摔下来,野炊怕孩子会走失……由于对种种隐患的恐惧被无限放大,学校和家长更愿意孩子们待在教室或家里,而孩子们只能偶而抬起头看看玻璃窗外的天空。

  户外活动安全问题,日渐成为教师、家长及社会为孩子们拧成的粗麻绳,束缚住了他们的手脚,却没有人敢松绑。保证学生的安全是必须的,但如果因噎废食,那么小学生们本该拥有的无忧无虑、开心快乐的童年就可能会被剥夺。

  我们应该看到户外活动的教育意义。童年时代,我的小学语文老师,无论是春季还是秋季,他总是利用课余时间或是星期天,带着我们到野外去玩。在小河沟里,我们不仅学会了摸鱼捉虾,还学会了游泳;在田间,我们不仅认识了各式的花草,还写出了充满泥土气息的作文。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也是在那时深深嵌入了骨髓。

  如今,学生的户外集体活动在没有明文禁止的情况下戛然而止,我们的学生被打上了生存能力差、适应能力差的标签,由此产生一个恶性循环,孩子们对大自然的亲近感也越加稀薄。我时常反思,为什么我们可以做到而孩子们却不行?我们应该把孩子们的专属领地还给他们。

  其实,这种美好的愿望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只要在活动之前与家长进行充分的沟通,对要进行的校外活动有明确的规划,尤其是对存在的安全隐患有明确的认识,在活动过程中严格规避并进行科学的组织,再加上校方的支持和有力的监管,完全可以把以安全的名义系在校外活动身上的绳子松开,校外活动也就不会成为令人谈之色变的“老虎”。同一班级的教师可以全员参与活动的始终,这样既联系了师生的情感,又在活动的过程中成为最有力的监督者,还能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与孩子们共同体验亲近自然的欢乐。到了最后的展示环节,那一段段欢乐的视频,一张张美丽的照片,怎能不让人回味?(作者刘兵,系河南省光山县斛山乡第一完全小学副校长)

  《中国教育报》2016年12月7日第5版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