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新课程改革”成果累累的同时,应试教育的传统势力仍然甚嚣尘上,造成诸多乱象。当前深化课程改革所面临的挑战是,回归基础教育的基本职能,发起从课堂开始的变革。
我国基础教育十几年来的“新课程改革”可谓成果累累,呈现出勃勃生机。但另一方面,应试教育的传统势力仍然甚嚣尘上,造成诸多乱象。
第一乱象,豪言壮语。在当今世界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的阶段,发达国家尚且重视大学本科的“通识教育”,即便是作为精英教育典型的哈佛大学,其通识教育宗旨是培育“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市民)”,牛津大学是培育“有教养的公民(市民)”,而我国基础教育界流行的口头禅是“选苗子、拔尖子”。一所名牌中学居然标榜其教育宗旨是培养“有思想力、领导力、创新力的杰出公民”。一些中小学规划所谓的“拔尖型创新入才培育基地的建设”,任意拔高基础教育的教育使命,这不是一般的浮躁。
第二乱象,花言巧语。一些办学豪华的“贵族”学校离开国家课程标准,另起炉灶、另搞一套,开发数百门乃至上千门光怪陆离的所谓校本课程,令人忧心。学校课程发展的原则应当是基于“核心素养”与课程标准,做出富有自身特色、局部课程领域的调整与整合,而不是推倒重来。另外,课程的编制应当是“简约”的,而不是多而杂。信息社会并非以量取胜,而是以质取胜。
第三乱象,胡言乱语。所谓的“超级中学”苦心营造“应试集中营”,形成了一套或明或暗的应试教育利益链。遭到社会舆论的批判后,却受应试教育势力百般庇护,批而不倒。
众多乱象折射出来的是教育思想乱套,我国基础教育的实践始终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夹缝中摇摆与挣扎。我们仍然面临着新旧教育思想博弈的考验。基础教育的使命在于为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发展奠基。20世纪的《学习权宣言》(1985年)标志着世界教育早已从“精英教育”时代进入“大众教育”时代。大众教育强调所有学生“共同的基础教养”,这绝不是“平庸教育”,而是“卓越教育”。它不是仅仅满足少数尖子生的所谓“卓尔不群”的教育,而是保障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和他们能够达到所能达到的高度。这就是新时代基础教育的定位与未来创新入才的价值诉求。
令人欣慰的是,十几年来的新课程改革”中确实涌现出一批致力于革新的先锋学校。可以断言,新时代学校革新的经验更多地会出现在旧观念看来是“二流”“三流”的学校。问题在于,一方面我们在揭穿、提防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变种的同时,如何去发现、帮扶星星点点的草根式创造,最终促成学校创新的网络。
21世纪是“课堂革命”的世纪。课堂不变,学校不会变。有人以为课堂研究是“小儿科”,热衷于设计学校图标和制造假大空口号,热衷于课堂之外的“创新”,这是大错特错的。国内外中小学的革新经验表明,应试教育的课堂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教学,只能培育“记忆者”;素质教育的课堂旨在以儿童的学习为中心的教学,培育新时代的“探究者”。
回归基础教育的基本职能,发起从课堂开始的变革,这就是当下深化课程改革所面临的挑战。(钟启泉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名誉所长、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