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是指个人对待现实态度和行为方式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一个人的性格并不是天生就有,而是在所受教育、所处环境等多方面影响下形成的。从小对幼儿进行良好性格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如何培养幼儿有一个良好的性格呢?
家庭教育是培养幼儿良好性格的摇篮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父母无不盼望自己的孩子健康茁壮,早慧成才。但是许多家长把早期教育视为智力开发,这种认识是片面的,父母应认识到从小培养幼儿的良好性格决定着幼儿今后能否独立顺利地走完人生路程。
父母要了解孩子。了解孩子是照顾好孩子的基本。一种积极的方法是仔细地观察孩子的行为,耐心地听取他们的意见,弄清楚他们的想法。当孩子非常好奇,不停地向父母问东问西时;当孩子摔坏了东西,做错了事情时;当父母工作不顺心,心情烦躁时,父母能否耐心地对待孩子,将会对孩子造成完全不同的影响。
小伟把幼儿园的玩具带回家去,妈妈发现后并没有大声斥责,而是耐心询问,小伟说:“在幼儿园玩的时候装在口袋里,忘了放下。”第二天,妈妈带着他把玩具交给了老师,并说明情况。如果小伟的妈妈不问青红皂白,训斥一顿,虽然玩具还回去了,但将会给孩子造成有错误不敢承认的影响。很难想象一个脾气暴躁,缺乏耐心的父母能培养出一个心情舒畅、思想活跃、诚实自信的儿童,所以家长学会耐心地等待,将会得到良好的效果。
父母应有愉快的情绪。要创造一个愉快和快乐的家庭气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个家庭都应努力地去营造这种环境。“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孩子是父母的镜子。”父母风趣、乐观、幽默,那么孩子必然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要留出时间与孩子谈话、嬉闹,带孩子到郊外或公园游玩。父母与孩子谈话时不要面无表情、板着面孔,而应活泼、精力充沛、轻松风趣。有这样家庭气氛的父母将会发现,孩子将具有乐观、热情、活泼、喜欢与人交往的性格。
注重对幼儿的习惯培养。孔子曾告诫人们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意思是人们小时候养成的习惯非常稳定且终生都会起作用。对幼儿习惯的培养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的。经常委派幼儿到邻居家里借还东西,锻炼交往;和小伙伴互相谦让,玩玩具友好相处;独立完成收拾玩具,培养能做好事情的信心等。久而久之,由习惯而形成良好的性格。
幼儿园教育是形成幼儿良好性格的基地
幼儿在幼儿园时期是良好性格的形成和逐步稳固的时期,教师作为幼儿的启蒙者和教育者,对幼儿能否形成良好的性格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力求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学会公正地爱孩子。孩子离开家庭的怀抱,来到陌生的环境,每天面对的就是教师,教师应把自己的爱心无私奉献出来,公正地爱每一个孩子,不能无爱,也不能偏爱,要爱可爱的孩子,更要爱丑的孩子、残疾的孩子。一个受到老师重视的孩子,必然会心情愉快,爱说爱笑。
教师性格的完善。教师具备良好的性格是基本素质。教师在孩子的心目中是最理想、最可爱的人,他们会模仿教师的举止和风格。教师精神不振,行为懒散,幼儿则行动散漫,缺乏热情;教师情绪不稳,则会迁怒幼儿,使幼儿日益胆小、怯弱、自卑;教师缺乏自信心,则会成为一种错误的示范,影响幼儿树立自信心。为此,每个有责任的教师,都应当力求使自己的性格更加完善。
因材施教,纠正不良性格。每个孩子的性格大不相同,教师的教育不能一板一眼,千篇一律。教师应该坚持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进行教育;坚持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对待幼儿已形成的好的性格不断鼓励、巩固并继续培养;对不好的性格特征,教师应仔细地观察分析原因,对症下药,加以纠正。带孩子多活动,接触更广阔的天地,多与同伴交往,慢慢地可以消除胆怯心理。不良性格一经形成不是短时间能改变的,教师要有耐心去纠正。
创设环境和活动。多组织幼儿进行娱乐活动,例如:小小运动会、游戏比赛等。在班内也可组织小型的穿衣服比赛、龟兔赛跑、春游等活动。在活动热烈、活跃的氛围内,幼儿不仅开心、快乐,而且更有利于自信、勇敢、乐观等性格的形成。
幼儿是社会中的一员,幼儿性格的形成还会受到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有限,教师及家长应保护幼儿避免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培养幼儿向积极的性格方向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第三实验幼儿园)
《中国教育报》2016年10月30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