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对幼儿被欺负、受欺负现象做了9年的调查,发现从小班开始许多幼儿就成为同伴稳定的攻击靶子,这些幼儿约占小班幼儿总数的2.78%,随年龄增长这一比例不断增加。受欺负幼儿的身心健康问题较其他幼儿多,如同伴地位低,经常有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有些受欺负幼儿还可能产生一些疾病,如头痛、胃痛、失眠、做噩梦等。为使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有必要对欺负行为进行干预。作为受欺负幼儿的家长,应该怎样帮助孩子呢?
什么是欺负
手工课上,东东把明明的材料拿走了,明明拿回来,东东抢回去,两个小朋友发生冲突。明明回家告诉妈妈,妈妈认为明明受欺负了,向幼儿园反映。明明是不是真的受欺负了?
在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领域,欺负是攻击的一个子集,指一个人或一组人对另外一个人实施身体或心理上的攻击,具有力量不均衡性和重复发生性的特征。欺负事件必须满足三个要素:第一,一方对另一方实施了攻击;第二,双方力量不均衡,攻击者的力量远远超过受攻击者;第三,一方对另一方的攻击重复发生。具备了上述三个条件的攻击行为就可以称为欺负。
上述案例显然满足了第一个要素,但经调查不满足后两个条件:东东和明明在心智、身体能力方面差别不大,冲突过程中明明也经常把东东推倒;东东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时,也抢夺别人的东西。这说明,东东并没有把明明作为攻击的首要对象,两人之间并未形成稳定的攻击与受攻击的关系。从严格意义上讲,这只是小朋友之间的正常冲突,不能叫欺负。如果东东力气比明明大,明明抢不过东东;东东总是把明明作为自己攻击的对象,经常抢明明的东西,那么可以确定明明成为东东攻击的靶子,明明受欺负了。
幼儿中的欺负主要有言语关系欺负、身体欺负和财物欺负三种类型。我们调查发现,与身体欺负和财物欺负相比,言语关系欺负对儿童身心发展的负面影响更严重。
被欺负的信号
根据调查,如果孩子有下列行为表现,家长要及时查明,鉴别孩子是否受欺负了。
孩子的衣服、书籍以及其他个人物品丢失或被弄坏;
身上有淤血、割伤、擦伤等伤痕而又解释不清楚;
害怕上幼儿园;
经常身体不舒服,如头痛、腹痛、恶心(尤其早晨上幼儿园前表现明显);
出现睡眠和饮食问题,经常做恶梦,食欲下降;
出现尿床现象;
从幼儿园回来后情绪低落,看上去忧伤、失落、焦虑、害怕;
不愿和小朋友玩;
在家里有时突然发火,情绪变化大,有时攻击别人;
退缩(安静、沉闷不乐、做白日梦)。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家庭发生重大变化(父母离婚与分居、家里又添弟弟妹妹等)、幼儿园出现了令其忧虑和烦恼的事情(如受老师批评)或者发生其他压力事件,孩子也会出现上述症状。因此家长不要急于得出结论,还要结合其他方面的信息综合判断。
获知孩子被欺负的方法
如果孩子出现上述表现,家长需要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信息资料,判断孩子是否真的受欺负了。
首先,和孩子耐心谈话获得信息。谈话时,不要直接切入正题,以防孩子产生警觉,掩饰内心的想法。可以从一些积极的问题入手,逐渐引导孩子转到父母所关心的问题上。例如,家长可以按照以下顺序问一些开放式的问题:“你在幼儿园里喜欢做什么?你最喜欢和哪个小朋友玩?你最不喜欢哪个小朋友,为什么?午饭时和谁坐在一起?”谈话时家长要有耐心,不要打断孩子的描述。
其次,通过讲故事获得信息。孩子可能忘记了幼儿园里发生的事情,也可能不想回忆难过的经历,这时家长可给孩子讲一些类似故事,间接获得相关信息。
再其次,与其他家长、幼儿教师联系获得信息。家长可向孩子好朋友的父母、幼儿教师联系,询问当天幼儿园所发生的情况,特别关注孩子在幼儿园一日三餐、上厕所、自由活动时与同伴互动情况,确保信息正确。
如何预防被欺负
欺负者和受欺负者之间力量的不对等性是欺负发生的条件,身体柔弱、心理能力差的幼儿容易成为欺负的对象,因此防止受欺负的根本方法是改变二者之间力量的不均衡性。教育者可通过体育锻炼和相应的心理行为训练增强幼儿体格、提高幼儿自信心,从而达到预防目的。
改变外观。研究发现,有“外部异常特征”(如肥胖、红头发、戴眼镜、讲异地方言等)的幼儿容易受欺负。因此,除了生理上不可逆转的特征外家长需尽量改变幼儿这些异常特征,如强身健体增加身体力量、避免肥胖,注意用眼卫生防止早早戴眼镜,不给孩子穿奇装异服。
培养自信心。自信心强的幼儿很少成为欺负的对象,提高幼儿自信心是从根本上解决受欺负身份的方法。首先,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予以鼓励。其次,给孩子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优势,有的在体育运动方面有特长,有的在绘画方面有优势,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才能和积极品质,并给他们提供发挥自我优势、施展才能的机会,使孩子获得成功感,从而增强自信心。再其次,鼓励幼儿言行果断。站立时昂首挺胸,给人以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看人时目光有神,让他人觉得充满自信;言行果断,充满自信与力量,如当别人强迫孩子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情时,要坚决地说“不行!我不想做!”
提高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强的幼儿通常受同伴喜欢,有固定的友谊群体,通常不会成为欺负者的靶子。即使偶尔遭受同伴的攻击,他们通常能够通过有效的方式(如讲道理、提供利益、还击等方法)予以应对,使攻击者知难而退。因此,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也是避免成为受欺负者的有效方法之一。为此,家长首先应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品质(如分享、合作),使其成为同伴眼中的受欢迎者;其次给幼儿提供同伴交往的机会,如让幼儿参与园内园外的各种同伴互动活动,使其习得人际交往的策略,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被欺负时怎样应对
如果确信孩子在幼儿园受欺负了,家长首先要与幼儿教师联系,获得老师的帮助。和幼儿教师联系一方面提醒教师对欺负者进行干预,从根源上解决欺负问题;另一方面请求教师帮助受欺负幼儿。
教师可通过如下途径帮助受欺负幼儿:
使用同伴配对法。教师安排体格强壮、乐于助人、合作性强的幼儿做受欺负幼儿的同伴,受欺负幼儿从同伴那里获得帮助的同时,也能通过模仿学习获得同伴积极有效的应对方式。
提供表现机会,培养信心。幼儿教师要善于发现受欺负幼儿的优点,并提供表现的机会,如让受欺负幼儿当老师的小助手、给小朋友们讲故事等,以此提高他们在同伴中的威信和地位,增强自信心。
利用角色游戏,提高应对能力。设置角色游戏,教师可让受欺负幼儿扮演故事中的勇敢者,帮助他们学会积极有效的应对方式;教师也可通过设置含有欺负内容的游戏,让欺负者扮演受欺负的角色,借此培养他们的移情能力,减少对同伴的攻击行为。
家长教给受欺负幼儿正确的应对策略:
不予理睬:如果受到同伴的言语欺负(如嘲笑、起难听的外号、骂人等),不理睬、假装看不见的方法能够有效降低欺负的发生频率。受欺负幼儿哭泣、轻微反击的应对方式反而让欺负者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不仅无法摆脱当前的受欺负困境,反而增加了以后欺负发生的频率。
迅速离开:如果同伴用打、拧、提等方式对幼儿实施身体欺负,或者受到同伴的财物欺负,幼儿应迅速离开不安全的环境以避免伤害。
寻求帮助:由于受欺负幼儿在身体力量、问题解决能力方面处于劣势,在欺负可能发生而教师又看不见的地方(如厕所)时要和好朋友一起,以便获得好朋友的帮助;同时及时向教师求助,降低受欺负带来的消极影响。
家长一般不要和欺负者的家长直接联系,以防双方发生冲突。但如果家长信任欺负者的父母,或者和欺负者的家长比较熟悉,可心平气和地向他们打一个电话表达自己的担忧以提醒并警戒。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中国教育报》2016年10月30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