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小学教育 > 兴趣心理>正文

“围墙”式制度拆不得吗?

时间:2016-11-14 09:09:52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近日,笔者到一所学校参观,发现该校教学楼墙壁上醒目地张贴着“中学生十不准、十不要”,内容包括不准迟到旷课、不准带手机进校园……学校给孩子这么多的约束与限制,不是在堆起一道道厚厚的“围墙”吗?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通过严格管理制度来矫正学生的言行偏差是有利于孩子们健康成长的。但是,我们不要忘了自由和快乐是孩子的天性,而教育的根本在于释放人的创造性,让每一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英国著名文艺评论家赫兹里特说过,“规章与模范会毁灭天才与艺术。”学生管理总得有一个限度,笔者认为,全面“禁”和“堵”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校园一旦被“围墙”禁锢得“水泄不通”,孩子自然会失去挑战的动力,远离多彩的个性和特长。

  返璞归真是教育的本真。学校如果过度束缚学生,会使他们机械地行走,只能制造不能“智造”。教育既要管住学生的身,更要滋润孩子的心。学生管理唯有摒弃生硬的限制,疏而不堵,才能换回柔性的呼唤,激活每个学生的创造个性与潜能。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管理者对学生不妨多些宏观引导,少些微观限制,给他们更多自我修正和矫治的空间,别让“不准这样、不能那样”的硬性规定绊住了学生。笔者认为,对于学生自身的行为偏差,尽量不要用过多的“不准”来制约他们,就拿“不要与同学发生矛盾冲突”这条来说,学校可以制作一个大大的古代“和”图案,周围以文字形式呈现古代和合文化、天人合一的故事,并用“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友谊的小船不能翻”“有钱不任性”等名言警句展现出来,远比空洞的规则更真切,学生们自然会兴致盎然,从中领会和谐相处的真谛。疏导型、文化型的制度能让广大学生经受“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洗礼,释放的价值会一点一滴在学生心中落地生根。

  学校不是制度的“四合院”,只有变堵为疏,才能让他们“亲其师、信其道”。学校管理者该好好想一想,制度围墙难道拆不得吗?(作者:唐红军,系山东省肥城市安驾庄镇马埠初级中学教师)

  《中国教育报》2016年10月25日第11版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