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小学教育 > 热点评论>正文

罚家长红包 不及格的人到底是谁

时间:2017-04-25 08:28:55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1月11日晚,辽宁铁岭市民王女士在孩子班级家长微信群内,看到班主任所发信息:“各位家长,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三年后考上高中,那么就按照我们考试前的约定,所有科目以及格为标准,不及格者差一分发一元红包。群里多少人就发多少份。”因为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王女士按老师的要求算完后,发现自己需要一二百块钱发红包。(新闻详见1月15日《华商晨报》)

  自从有了家长微信群,不少家长觉得,家庭似乎成了课堂的延续,原本好好的“家校互动”逐渐沦为“教育催办”——作业需要家长督促完成、试题需要家长上网下载、复习预习都需要家长格外操心。孩子成绩动不动就被“晾晒”在群里,弄得不少家长精神焦虑。甚至孩子成绩差也要“株连”家长,被要求掏红包,更是让部分年轻父母尴尬不已。

  孩子成了考试的机器,分数成了学生乃至老师的命根子,这就是应试教育带来的恶果。应试教育的指挥棒无处不在,“指挥”得学校、老师、学生及家长团团乱转,衍生了一系列的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其中就包括教育功能的严重扭曲、考试成绩对师生及孩子家庭的绑架。为了提高成绩,老师们布置了越来越多的作业,不断强化孩子们的重复性训练;为了解决某些孩子对题海战术及重复性训练的厌烦心理,学校教育、课堂教育又捆绑起家庭教育,让家长们同样成为密切监督“答题机器”“考试机器”运行状态的盯梢者、供料者、维修者和保养者。不只是孩子们觉得越来越累,连家长也是跟着精疲力竭。

  成绩不是成长质量评判的唯一标准。因孩子成绩差就要罚家长发红包,这种捆绑式、株连式教育手法过于简单粗糙,忽视了未成年人的隐私保护、人格尊严,丝毫不顾及部分成绩暂时落后学生及其家长的心理感受。其蕴含并传递的“没有高分数就没有好未来”“分数差必须接受惩罚”理念,与唤醒心灵、塑造人格的现代教育理念格格不入。孩子们需要提高各科成绩,顺利通过人生的每一场考试,答好生命中的每一张答卷,但我们什么时候也不能让他们误读了考试、成绩、知识掌握、道德养成之间的关系,错把分数当成青春期教育和生命成长的全部。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需要深度融合、密切互动,虽然目标一致但毕竟各有侧重,不能相互替代。学生成绩差就要罚家长,折射了某些教师的错误教育理念,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在以应试教育绑架家庭教育、向家长推卸责任。(张培元)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