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小学教育 > 热点评论>正文

撤并流言折射乡村学校生存困境

时间:2016-10-31 09:33:12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乡村学校的去留,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但确保乡村孩子的就近入学,确保“让每一个乡村孩子都不被落下”,确保乡村文化的薪火相传,永远是首要考虑的因素。

  陕西省西安市户县蔡家坡小学,因为一则“撤校”的流言,家长纷纷为孩子转学,使该校学生突然大量流失,从50多名锐减至3名。家长们担心,“全校只剩3名学生、5名教师,学校还能办下去吗?”留下的孩子也为同学们一个个转走心神不宁,校长更是泣不成声,声称“学生、老师都流失,我确实成了蔡家坡小学的罪人”。(澎湃新闻9月11日)

  乡村学校,是乡村的灵魂、乡村文明的载体。办好乡村教育,既是乡村孩子与他们家庭的希望,也是乡村的希望。没有乡村教育的发展,就没有乡村的美好未来。试想一下,在那一片青山环抱之中,能够有一面五星红旗迎风招展;在那一片鸡犬相闻的地方,能够清晰地传来朗朗书声;在那阡陌交错的田间地头,能够邂逅一队队背着书包戴着红领巾的活蹦乱跳的学童,整个乡村或许一下就活了,就有生机了,就有希望了。

  一定程度上,没有乡村教育的发展,就没有精准扶贫的有效推进,就没有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阻止,就没有教育的真正公平与均衡。现实中存在的乡村学校,哪怕只有一个学生,依然可以有它存在的价值,依然可以点亮乡村的“庠序灯光”。

  从报道中看得出,蔡家坡小学是一所有充足理由继续存在的乡村学校。开学报名时还有50多名学生,学校的设备设施基本齐全,关键是,这里有负责任的老师,更有这么多对学校充满信任的学生和家长。然而一则来路不明的流言,却让本已十分脆弱的乡村学校遭遇不小的波折。

  认真分析新闻报道的内容,从“开学后,蔡家坡小学部分老师接到调令,分流到其他学校”,以及“9月6日前转走家长不用管学籍,之后就得家长自己负责学籍了”来看,蔡家坡小学的“撤校”流言其实并非空穴来风,家长的质疑与担忧也不仅仅是无中生有。事件背后,笔者以为难免存在一些部门和当事人的疏言疏行,难免有一些不能自圆其说之处。当然,笔者无意去揣度是非,而撤并流言背后所折射出的一些问题,却更值得人们思考。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推进,乡村教育却日渐衰落,这既给乡村带来了荒凉与凋敝,又给教育带来了诸多危机与危害。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5》显示,我国义务教育城镇化率从2009年的51.04%快速攀升到2014年的72.55%,随之而来的,是我国乡村小学在校生减少了2605万人。这一方面是因为城镇化自然形成的学龄人口迁移,另一方面却是因为乡村学校撤并造成的学生流失。

  大批乡村学校的撤并,大批孩子逃离乡村,让我们所培养的乡村孩子缺乏对乡村的认同感,这是很可怕的。钱理群先生曾谈到,“我忧虑的不是大家离开本土,忧虑的是年轻一代对养育自己的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的文化,以及土地上的人民产生了认识上的陌生感,情感和心理上的疏离感”。

  固然乡村学校的生存会面临很多困境,诸如生源逐年递减、教师队伍难以稳定、办学经费捉襟见肘、学校发展动力不足……这些,只能成为我们改变与发展乡村教育的责任与压力,绝不能作为乡村教育就可以被忽视、被冷落,甚至被遗忘、被撤并的理由。

  乡村学校的去留,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但确保乡村孩子的就近入学,确保“让每一个乡村孩子都不被落下”,确保乡村文化的薪火相传,永远是首要考虑的因素。这方面的态度与作为,不仅考量的是执政者对教育的情怀和对乡村的情感,还有他们的执政智慧。(作者系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农村教育实验专委会理事长、四川省阆中市教育和科学技术局局长)

  《中国教育报》2016年9月13日第2版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