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出国留学而言,独立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条件。这里的独立是全方位的,包括生活、学习、心理和人生规划四个方面。
生活上的独立,对于中国孩子来说是一个挑战。大多数中国孩子,尤其是独生子女,习惯了将家里所有人的宠爱集于一身,像一枝生活在温室里被精心照料的花朵。然而,当他们只身到了国外学习,就不再有人为他们遮风挡雨,他们需要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异国他乡学习和生活。当他们独自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时,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需要自己面对,最基本的就是衣食住行。
先从“食”——吃饭说起,西方的饮食与中国差别很大,很少用油炒菜,大多是靠调味品调理味道,而且油炸食品和甜食比较多。西方的菜品大致包括汉堡、三明治、披萨、沙拉等。这些食物对于中国人来说,偶尔吃一下还不错,但要是一日三餐都吃,是一个挑战。因此,生活独立的第一个体现就是要自己做饭。“食”解决了,接下来就是“住”。对于中国孩子而言,大多数出国前都没有经历过租房。由于一些西方国家学生宿舍强制性要求学生吃食堂(以西餐为主),一般不允许做饭,即使允许,也不能在炒菜时弄出太大的油烟,因而很多中国留学生会选择校外租房。为此,独立与房东交涉、租房、交水电费、网费等,都是最基本的生活技能。而且,由于西方的人工费较高,维修家电、打扫卫生,甚至清理下水道等生活琐事,都需要留学生独立面对。在“行”方面,独立的含义首先体现在一定要会开车。比如,在美国和澳大利亚,车就是腿,开车是一项最基本的技能。不然,连周末去超市买菜都很困难。
学习上,同样需要独立自主的精神。西方教育强调自主性,也就是学生要有自己的想法,不管是在课堂的讨论中,还是研究型作业的选题中,都体现得淋漓尽致。课堂上的讨论很少有标准答案,老师会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讨论和争辩中,明确自己的观点。这就需要学生有独立的思考和见解。以笔者为例,课堂上的讨论环节曾经是我最恐惧的部分。一旦讨论起来,本土同学就会很有信心地用流利的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我不但没有听懂,也没有自己的观点,只能默默地坐在那里。后来,我尝试在课前把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的预习,在阅读了老师课前布置的阅读材料后,自己再到图书馆寻找相关主题的书籍,并利用互联网搜索资料。在掌握了充分的事实性资料后,就可以游刃有余地进行独立思考,并形成自己的观点了。有了观点之后,接下来就需要用英语诠释自己的观点。在上课之前,我先在家里试着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并用阅读到的材料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如此,在课堂上发言就有把握了。这样坚持了一个月,我不但不恐惧讨论课了,反倒喜欢上了它。讨论课让我有独立思考和表达的自主权。
除了课堂上的讨论,再有就是研究型作业的完成。西方课程大部分喜欢通过研究型选题来检验学生的知识水平,也就是通过自己独立的研究来寻找一个问题的答案。学生需要通过独立的思考来选题,但这是很多中国留学生的弱项,因为他们习惯了接受老师或者家长单方面的指令,省略了独立思考的环节。然而,这在西方是行不通的,因为选题的确定,包括之后一系列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学生独立完成。
心理上的独立,在留学期间尤为重要。在西方,尤其是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诱惑太多,国外的年轻人大多数喜欢刺激,愿意尝试新鲜事物,接受挑战,比如泡吧等。然而,作为留学生,需要有独立的判断,决不可盲从,不然会耽误自己的青春和人生。我在美国时的一位女同学,盲目效仿美国年轻人泡吧、吸大麻等奢靡的生活习惯,最后堕落的生活耽误了自己的学业。心理上的独立包括有自己的是非观、有自己坚守的价值观、有自己长远的人生规划。有这些特征的孩子才会最终学有所成。
关于人生规划,对自己出国留学有清醒的认识,知道自己远渡重洋目的和意义的留学生大多会取得更好的成就。人生规划需要自己独立的思考,因为没有任何一个人的人生是可以复制的。因此,只有对自己的人生有明确的目标定位,能够独立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的学生,才能不随波逐流,最有效地利用出国留学的机会,实现自己的人生规划。明确的人生规划也能让自己在留学期间遇到困难时更好地坚持,而坚持需要一定的特立独行的精神。
(作者:胡佳怡,单位: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中国教育报》2017年01月20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