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 名人名博>正文

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的前世今生

时间:2016-11-05 10:37:12    来源:中国教育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的前世今生

  ——哈经雄教授的开创性理论贡献

  哈经雄

  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学科的创立得益于改革开放、实事求是的大好时代,同时也离不开哈经雄的学术耕耘

  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历史悠久,但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学科的创立却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事。其创立得益于改革开放、实事求是的大好时代,同时也离不开著名民族教育家哈经雄教授的学术耕耘,他为该学科的理论形成与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理论贡献。

  界定了民族教育学的内涵和性质

  一个学科的建立首先必须界定其内涵和性质,尽管这种界定需要在学科建立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哈经雄在自己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学》一书中,梳理和分析了中国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特别分析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中国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坎坷经历与新时期民族高等教育学的应然使命,认为中国民族高等教育学是研究各时期各民族的高等教育现象,主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民族高等教育现象的一门学科,旨在探索它们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民族高等教育学与高等教育学、民族学、民族教育学有一些共性的基本特质,但又有本质区别,是三科交叉的边缘应用基础性学科,还是与普通心理学、普通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学和民族教育史相关联的一门综合性学科。1996年哈经雄与滕星在《民族教育学学科体系构成及现状》一文中指出:“民族教育学是研究多民族国家中不同文化背景的各个民族的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在探索人类教育规律的同时,重点探讨不同民族教育的特殊规律及特殊性。民族教育学兼有教育科学与民族科学的双重性质,是一门具有综合性质的边缘科学。”这一界定,奠定了民族教育学理论的核心基础。这是对中国民族教育学具有奠基性的理论贡献。

  构建了民族教育学的学科基本知识体系和学科框架体系

  哈经雄创建民族教育学学科开始于对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创建,这与他的工作经历相关。1986年,他从华中师范大学调任刚刚恢复不久的中南民族大学(原中南民族学院)校长,复建的民族大学以及全国民族高等学校面临新时期、新要求、新挑战,百废待兴。通过两年的实践探索后,他1988年着手组织有关学者如霍文达、孟立军等进行中国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理论探索。1991年他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学》正式出版,第一次系统阐述了民族高等教育学的相关概念、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并系统地论述了中国民族高等学校教育,内容涉及民族高等院校各个方面,包括学校的学制结构、培养目标、教师与学生、教学与科研、思想政治教育等,这对全国民族高校特别是当时刚刚恢复和新办的民族高校发展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同时也构建了民族高等教育学的基本框架体系。

  1991年哈经雄调任中央民族大学(时为中央民族学院)党委书记、校长后,立即组织滕星等学者着手民族教育学学科理论的建立,并合作主编了《民族教育学通论》,于2001年正式出版。该书第一次从民族教育学的相关基本概念的厘定、民族教育发展历史、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辨析和阐述,并对民族教育与文化整合、民族语言、生态环境、民族心理、民族教育政策和法规、民族教育体制和管理等领域的内外在联系、基本的研究范畴等进行系统论述,还对中国各个层次、各个类型的民族学校教育进行了系统的分析、阐释,完整地构建了中国民族教育学的基本知识体系和学科的基本框架,成为全国最有影响、最具权威的民族教育学基础性著作。

  提出了民族教育现代化思想和策略

  20世纪80年代末期,邓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新时期我国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民族教育如何发展,民族教育如何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摆在民族教育界的一个重大问题。哈经雄适时提出了民族教育现代化“五项”内容的思想,即“民族教育思想现代化、民族教育内容现代化、民族教育师资队伍素质现代化、民族教育手段现代化、民族教育管理现代化。”并提出了五项策略:第一,重视民族基础教育,努力提高少数民族人民的整体文化素质。第二,发展多种形式的民族职业技术教育和电化教育。第三,加强师资培训,建设一支数量和质量都符合要求的民族教育师资队伍。第四,切实做好民族教育立法工作,制定相关政策和开展对民族地区教育的对口支援,让更多的民族大学生毕业返回家乡,投身于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第五,切实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知识分子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以解决其后顾之忧,减少流失。这些年民族教育的实践和取得的成就足以证明其思想的先进性和科学性。

  中国民族高等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思想

  在探索民族高校发展过程中,哈经雄提出了一系列中国民族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理念和创新思想。

  民族高等教育的定位思想

  20世纪90年代初,全国民族高等教育都在整个高等教育大改革中探索自己的办学思想和定位,哈经雄适时提出了民族高等教育的明确定位:

  首先,民族高等教育是民族教育的有机构成部分,同时又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民族学院、民族班的创立发展更是丰富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在这个大系统中,既要充分体现少数民族的特点,即表现为文化上的“多元”,又必须强调国家的统一意识,即它们的“一体”。

  其次,民族高等教育除了具备一般高等教育的功能外,还有其独特的功能:一是人才培养定位,在继续为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工作培养政治干部的同时,大力培养大批专业人才。二是科学研究定位,要研究民族问题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形成独具特色和优势的民族学科。三是承担中国民族问题决策咨询职能。

  再其次,新时期民族高等教育发展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是少数民族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是一种整体上的适应而不是部分的适应。二是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发展不仅要适应社会发展近期需要,还要考虑社会未来发展趋势,要有教育先行的思想。三是注意少数民族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把实现社会价值功能与实现个人价值功能统一起来,培养跨世纪的创造性人才。四是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发展应符合高等教育及其自身固有的运动变化规律。

  民族高等教育质量的“低进高出”思想

  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民族预科政策以及各地方的加分政策,提高了民族学生高考录取率,但成绩的实际差距必然导致民族学生学习困难。要提高他们的学业成绩,就要使他们拥有符合社会需要的素质、能力和精神、知识与技能,而不是纯粹强调考试成绩高分。

  民族高等教育改革观

  在哈经雄看来,面对21世纪,中国的民族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既要符合国家的发展方向,又要有国际视野,深入进行民族教育体制及其结构、专业学科建设、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教学管理与评估、教材教法等方面的改革。在民族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方面,既要遵循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原则,又要注意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特点。既要巩固和发展国家办学的体制,又要大力鼓励民族地区社会各界依法举办高等教育。在投资体制方面,坚持以国家投资为主,同时,充分调动民族地区政府、社会和家庭的积极性。在坚持国家管理高等教育、政教分离等原则的前提下,利用国际机构、爱国人士的资源,发展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在民族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方面,要在保证中央宏观领导的前提下,支持和扶持民族地区积极自主管理,并给与民族地方政府适当倾斜的政策和更多的自主权,要注意协调教育、民族事务和财政部门对民族院校的管理。(作者谭志松系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原副校长)

  《中国教育报》2016年10月27日第08版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