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 名人名博>正文

藏族乡的红色辅导员

时间:2016-11-05 10:37:12    来源:中国教育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不忘初心再出发·抢关夺隘

  黄能贵在给岚安乡九年一贯制小学的学生讲解红军长征历史。本报记者 鲁磊 摄

  “同学们,你们看,这就是当年红军使用的‘地瓜弹’,这是自制的‘土炸弹’,当年他们就是用这样的武器和敌人战斗……”

  在四川省泸定县岚安乡九年一贯制学校门口,有一座陈旧的二层小楼,楼房的一层是一个红军文物陈列室。昏黄的灯光、老式的玻璃柜台、红军锈迹斑斑的武器和残破的生活用品,还有满墙用毛笔书写的简介。在这里,历史仿佛被定格。

  说起红军的故事,黄能贵时而两眼放光,时而泪花闪闪。他既是这个红军文物陈列室的创办人,也是学校的校外辅导员。现在,他每周给学生们上一节校外辅导课,内容包括红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等。

  “这个‘地瓜弹’的弹壳,是我在那个山崖边捡来的。”黄能贵指着远处被当地人称为“石笋梁”的地方,对同学们说,“就在那儿,那个悬崖上,23名红军战士全部跳崖,没人晓得。直到第二年山洪暴发的时候,尸体、烂枪被冲出来,人们才发现。”

  岚安乡位于泸定县城西北,是一座隐逸于高山上的古镇,居民多为藏族,这里很多老人都有一肚子红军的故事。黄能贵小时候,父亲黄启文常常给他讲红军的故事。“讲到动情时,我爸爸泪水纵横,我也哭得一塌糊涂。”高中毕业后,黄能贵回到岚安乡文化站工作,受父亲影响,他开始收集整理岚安的红军史料。那时候,他常常自己掏腰包买上好茶好酒,到村民家中去收集资料,为了征集红军文物,他常常入不敷出。“1985年,我为了收集一个红军的盐巴桶,四处借债,因为对方开了500元的‘天价’。但我无论如何也要买到,那是红军到过岚安的重要证据。因为盐巴桶是竹制的,而岚安是高原,并不产竹子。”

  1990年,黄能贵家新建房屋,他不顾家人反对,把房子的一半辟为红军文物陈列室,也无偿用作岚安学校的校外课堂。在这间昏暗、简陋的屋子里,黄能贵日复一日地给学生讲述红军在岚安的故事,今年已经71岁的他,已经义务讲了20多年。

  “我们岚安,古代叫作昂州,是连接成都、雅安汉人地区和康区的必经之路。”黄能贵已经讲不清楚给多少学生重复过这样的历史:1935年11月3日,红四方面军第四军、第三十二军到达岚安地区,建立了康巴藏区第一个苏维埃政权。“当时除了苏维埃政府,红军还设立了儿童团、妇女会、鲜花队(以女童为主)等群众组织,取消了苛捐杂税,开展了土地革命,传播了共产党的政策主张。”

  1935年12月25日晚,国民党十六集团军3个团夜袭昂州。23名红军战士被安排阻击敌人,掩护县委和政府转移。大雪封山,战士们弹尽粮绝被逼退到悬崖上,打光了全部115发子弹,击毙击伤敌人50余人。排长高喊“红军万岁!”后,率先跳下悬崖,战士们随后相继跳下悬崖。只有“红军万岁!”的呐喊声久久回荡在山谷……

  一系列战斗结束后,乡亲们趁着黑夜掩埋了红军烈士的尸骨,经过清点一共600多具,这些红军娃娃到现在都不晓得名字。黄能贵喃喃地说:“同学们呀,你们长大后,也要把这些故事讲给你们的娃娃听,咱们岚安人永远不能忘了他们。”

  “如果我们都忘记他们了,就没有人会记得他们了。”黄能贵说,红军的故事,他也不知道自己还能讲多久,只盼望着岚安的后辈们能够牢记历史。(本报记者 鲁磊)

  《中国教育报》2016年10月21日第9版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