涿鹿教改虽然失败了,但它对未来如何深化改革有启发意义。
一封网络热传的辞职信,让河北张家口市涿鹿县教科局长郝金伦成了舆论热议的新闻人物。郝金伦是涿鹿县“三疑三探”(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教学改革的推动者,这种改革模式符合教育改革的大方向,但家长们希望恢复“满堂灌、题海战术、考试排名”等传统模式,并一度因此闹得不可开交。
网络上的零碎信息,能拼凑出郝金伦的人生轨迹:1973年出生于渤海之滨的农民家庭,23岁来到河北基层工作;曾在涿鹿县赵家蓬区工作7年、县团委工作4年、武家沟镇工作5年、五堡镇工作2年,2013年升任涿鹿县教科局长、党委书记。2014年,郝金伦决定在涿鹿试点河南西峡县“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从辞职信的措辞来看,满腹经纶的郝金伦可能是一个性格刚烈之人。很多人劝他不要辞职,但他坚持认为回到“满堂灌、题海战术、考试排名”教学模式是误人子弟,“哪怕是一个月,我都不能接受。明知其错而为之,这个局长是不能干的,这是我的底线”。在外界看来,郝金伦的辞职本身就表明了他的教育理念。
那封流传于网络的长篇辞职信,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孤独的教改推动者的形象。郝金伦在信中直言,在教改路上“孤军深入,既无援兵,又无粮草,知己甚少”,正是那些麻木的“看客”让他心生退意。在涿鹿,因为家长对“考试太少”感到不满,一些未推行“三疑三探”的学校煽风点火,骂郝金伦已成为一种时尚。
“课改可以叫停,教育创新图变的发展趋势任何人也不能阻挡”,“不要让未来的改革者流血又流泪”,郝金伦辞职信中的几句话实在让人五味杂陈。现实中,观望改革、阻扰改革的人太多,像郝金伦这样愿意站出来主导改革的人太少。涿鹿教改虽然失败了,但它对未来如何深化改革有启发意义。(苏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