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 名人名博>正文

李洁:用生命抵达生命

时间:2016-11-05 10:37:33    来源:中国教育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李洁与老师们交流保教心得。(幼儿园供图)

  “老师,老师,您说的那些表现我家孩子好像都有,他到底是什么毛病?”李洁第二次在上课后被这位母亲急切的提问逼停了脚步。  

  母亲脸上勉强挂着笑,语速很快地絮叨孩子的情况,“你告诉他前面有墙,要避开,他偏偏把头撞上去,弄疼自己……”“家里人总批评他,我知道这样的气氛不好,但是……”

  “孩子是无辜的。”当李洁直视着母亲的眼睛说出这句话时,那一刻,母亲静默了,笑意收了,眼中渐渐蓄满了泪水。  

  那个阴雨连绵的下午,在北京市西北旺镇第一实验幼儿园,李洁努力安抚着这位流泪哽咽的母亲……  

  曾经帮助数十名发展障碍儿童重写生命故事的李洁,每遇到一个接近崩溃状态的母亲、一个陷于困难中的孩子,都会捧出全部的爱。  

  艺术表达:

  给孩子一个特殊的“管道”  

  仔细打理过的短发,参差不齐地半遮额头,熨贴着鬓角,与略尖的下巴形成很好的弧度。弯眉下带着笑意的双眼,仿佛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办公室茶桌前的李洁,浑身散发着柔和,她体贴地将烹好的茶倒入记者杯中,茶香袅袅中,一个个留存心底的鲜活的生命故事流了出来。  

  阳阳是个4岁半的小男孩,上幼儿园中班,每天都表现得心神不宁,不是抓挠了小朋友的脸,就是弄伤了自己。  

  一天,李洁准备了两只空水瓶、一包彩泥、一卷双面胶和一些纸巾,同阳阳一起坐在桌旁,请他做一个“喜欢的自己”和一个“不喜欢的自己”。李洁只告诉他瓶偶的头如何做,整个制作需要他独立完成,妈妈只能旁观。  

  阳阳完成了制作,只见“喜欢的自己”色彩亮丽,脸部和身体都选择的是亮色彩泥,而“不喜欢的自己”脸色乌青,选用的是深紫色彩泥。  

  李洁问阳阳:“你不喜欢哪一个?”阳阳指了指瓶偶“不喜欢的自己”。“为什么不喜欢他?”李洁又问。阳阳无视坐在一旁的妈妈,直接回答:“他总是让妈妈生气。”李洁问:“妈妈生气了会怎样?”“妈妈就会说狠话,还会打他。”阳阳用手指了指瓶偶的身体,示意会打屁股。  

  “那他怎么气妈妈的呢?”  

  “他特讨厌,妈妈不让他吃零食,他总是吃,有时还偷偷把零食藏到书包里带到幼儿园去吃。”  

  “妈妈为什么不喜欢他吃零食呢?”  

  “他吃了零食就不好好吃饭了。”  

  “阳阳,他是你造的人,你得想办法管管他呀。”  

  “那你说怎么办?”  

  “他是你的兵,你想想办法吧。”  

  “要不给他定个规矩,两天吃一次零食,一次只能吃一点点,妈妈让吃多少就吃多少。”  

  “如果他做不到怎么办呢?”  

  “那就罚他不能看电视,或者不能去动物园。”  

  “就罚他一周不能看电视,一个月不能去动物园吧。咱们一起监督好吗?”  

  经过这样的对话,阳阳表示同意,并与李洁拉钩儿。  

  “孩子很难了解自己的情绪,因为情绪对他们来说太过复杂和抽象。我帮助阳阳把自身的问题外化转移到瓶偶身上,这可以保护孩子的自尊。”李洁说,在外化对话过程中,阳阳毫无顾忌地揭发瓶偶的种种不是,自己还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孩子内在的情绪必须有一个出口,否则身体就会‘阴阳’失衡。”李洁叹息地说,阳阳妈妈如果能找到办法与孩子沟通,而不是说狠话或责打孩子,阳阳就不会发生情绪“管道”堵塞了。  

  艺术性表达,是李洁与孩子生命对话常用的方法,她把这种方法带到了幼儿园。如今,绘画、瓶偶、掌偶、面具偶、结构化故事等艺术性表达,是这所幼儿园教师经常使用的方法,它能够帮助孩子辨识自己的情绪,表达自己的心声,最终掌控自己的情绪。  

  一句好话:  

  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李洁特别喜欢“苏格拉底式对话”,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剥下去,抵达孩子的心灵深处。  

  有一个6岁的小男孩,在幼儿园午睡时总尿床,这让他的爸爸妈妈很烦恼。一次午休尿床后,妈妈说:“园长,别给他晒被子了,让他自己顶着站在院子里,看他知不知道难看!”爸爸说:“别晒,就让他睡湿的。”  

  “一个6岁的孩子听到父母当着别人的面儿这么说自己,自尊心该多受伤啊。”李洁有些难过地说,似乎对孩子心里的痛感同身受。  

  李洁蹲下身小声地问小男孩:“怎么了,‘水’先生又来拜访你了?”小男孩愣了一下,然后轻轻地点了点头。  

  “你喜欢‘水先生’吗?”  

  “不喜欢。”  

  “既然不喜欢,那咱们就想个办法不让它来找你,可以吗?”  

  “可以。”  

  “想一想吧,用什么办法呢?”  

  “那我中午不睡觉!”  

  “这个办法是不是最好的呢?咱们最好是找三个以上的办法,然后来优选。”  

  “那我就吃饭后不喝水,还有一个办法是我躺在那里,不睡着了。”  

  后来,李洁和小男孩一起商量,可以尝试吃饭后不喝水,午睡前再去排一次尿。进行这样的尝试后,小男孩果然不再尿床了。  

  “当孩子有问题时,家长可以将问题外化或幽默式地处理掉。”李洁说,让孩子感觉到,尿床是“水先生”的问题,不喜欢它,那就把它打败。怎么打败呢?孩子就会去想,而想的过程就是潜意识在工作的过程。“无论成人还是孩子,只有潜意识的信念、价值观、家庭规条系统有了松动,才有可能改变。”  

  一直以来,李洁都坚信,语言是有力量的。因为,心理学认为,一句话对孩子说16次,就会进入潜意识。如果家长总是说孩子“你是猪啊”“你这孩子真笨”,孩子在潜意识里就真的认为自己很笨,受到暗示的影响,孩子的言行也会朝着笨的方向发展。  

  “其实,孩子就是被‘说’大的。”李洁说,一句话可以托起一个孩子,一句话也可以把一个孩子打入地狱。家长给孩子的最好礼物,就是一句好话。  

  “你好我好”:  

  看到孩子背后的家族和谐  

  在和孩子打交道的几十年来,李洁深深感到,当前众多儿童人格上存在的诸多问题,深究起来多是母亲出了问题。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母亲起着决定性作用。“母子感通”是母亲与孩子的一种天然感应,这种感应是父亲和其他家庭成员所不具备的。  

  有一次,李洁带着幼儿园的老师们去社区做亲子活动,发现一个4岁女孩的举止很奇怪,她从不抬头看人,即使与人说话也不抬头,只是眼睛向上翻。出于职业敏感,李洁联系了女孩妈妈。原来,这位母亲患有焦虑症,看到人就躲。她向李洁描述了自己在暴力家庭中长大的童年,她的家族有暴力的习惯和传统。  

  按理说,自己挨打受委屈了,应该不会打女儿了,可她还是像自己的父母一样打女儿,“这就是她的家族给她奠定的生命基础,她并未意识到她的原生家庭功能的失衡,依然在复制她母亲的育儿经。”李洁叹息地说。  

  一个人一生中最早受到的教育来自母亲,并受益于母亲的教育技巧。李洁深信,亲密的夫妻关系是良好亲子关系的前提,亲子关系的质量又决定了孩子未来和整个世界和谐相处的质量。  

  为此,李洁多年致力于婴幼儿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结合。她觉得,父母“好”,孩子才“好”,家庭成员有一人先“转身”,其他人就会跟着“转身”,“你好我好”,孩子才会有好未来。这些年来,李洁在社区创办儿童工作站,定期开办婴幼儿成长指导师培训班,创办“和谐人生工作坊”,就是为了帮助家庭走向和谐。  

  “在与孩子共同成长时,更应该关注孩子背后的家族成长与和谐。只有家族每个成员在成长过程中达到生命力的内在和外在的和谐,才可以体验到存在的平静、快乐、关爱和联结。”李洁说,自己从最初创办克丽斯教育,到现在承办西北旺镇第一实验幼儿园,一直在提倡“和”文化。  

  “‘和’文化是聆听和梳理生命的文化。”李洁在不同场合经常表达着这样的观点,人生的终极目标是追求幸福,每一个生命故事都应该被听见,每一个生命空间都可以被改写,每一个内心都可以被梳理。  

  家庭教育是孩子的开端教育,是孩子一生的布网教育。父母首先要成为胜任的教育者,才有可能帮助孩子完成一个复杂的成长历程。  

  “做教师要有教师资格证,做会计要有会计证……可唯有父母,未经培训。育人这么大的工程怎么可能不做家庭教育的准备呢?我认为,中国父母需要上岗证。”李洁在说这个观点时,透着认真和执着。(记者 纪秀君 张圣华)

  《中国教育报》2016年6月26日第1版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