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 名人名博>正文

52岁女教师张艾玲与她的20个智障娃

时间:2016-11-05 10:37:44    来源:中国教育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一天,老板娘冯晓梅的面馆里,早早来了一批客人。仔细打量一番后,她发现这些顾客中,有的人有些奇怪。很快,有人向她说出了实情。 

  “有个女老师,个儿不高……她给我说是她们带着智障小孩,来市场上感受生活气氛。”冯晓梅对女教师印象不错。这位女教师叫张艾玲。 

  作为济南一家智障人士服务中心的负责人,52岁的张艾玲仍孑然一身。她早已把全部精力放在20个智障孩子的康复上,甚至不惜将自己的医疗事故赔偿金投入其中。有人说她痴,有人说她傻,可她却从未怀疑过人生选择。 

  把智障娃当自己的孩子 

  在张艾玲看来,引导智障孩子融入寻常百姓之中、体验日常生活氛围,并不是件异想天开的事情。“像今天,我们给每个孩子发20块钱,老师既教如何花钱点餐,又要防止乱花钱。”张艾玲说,这样所谓“大社区活动”,公园、商场、超市都能成为孩子们的课堂。 

  说话间,一名穿着蓝色线衫的女孩,端着碗碟筷子从邻桌走过来,站在张艾玲跟前,一句话不讲就望着她。张艾玲立马打住话头,起身接过筷子,夹起浅碟里的面条递到女孩嘴边。女孩一口一口吃着面条,一双大眼睛还是看向张艾玲。 

  “她想让我喂,不喂她就不吃。别的老师喂都不行。”张艾玲讲起自己与女孩的故事。女孩被大家唤作丹丹,今年15岁了,小时候就被发现患有自闭症。家里人现在早送晚接,每天多数时间都待在张艾玲的服务中心。 

  张艾玲有一个习惯:每名新入托的智障孩子,都要由她亲自带上一段时间。“相处一段时间,就能大体了解孩子脾性、受障碍的程度、生活中存在的行为问题等。”张艾玲说,这也便于其他老师顺利接手,与孩子建立较亲密的关系。 

  但丹丹至今仍时不时像刚才一样,出现在张艾玲面前。张艾玲告诉记者,像喂面条等已比过去好了很多,“曾经有段时间,你一边喂她饭,她一边用脚踢你,自己被踢得半条腿都是肿的”。 

  遭遇这样的状况,张艾玲却认为,丹丹毕竟患有自闭症,内心所思所想难以正常表达,外人又很难把握她的真情实感。踢人几脚、捶人几拳、绊人一脚,在丹丹看来,这样做或许为了引起你的注意,或许是发泄被人“忽视”的不满。 

  更令张艾玲挂念的,则是丹丹病情的变化。最初几次“大社区活动”,一到人员聚集的场所,丹丹就显得烦躁异常,吃饭也不安心。“经常吃了没几口,人就跑掉了。”张艾玲说,像这次在嘈杂的市场上她不烦躁、能安静地吃完饭,是一个进步。 

  创建伊始便在服务中心工作的张玉琴告诉记者,张艾玲对待同事如师长,对待孩子如母亲。“她都(把孩子)当作自己孩子对待的。”张玉琴说。 

  为智障娃撑起一片天 

    张艾玲创办的智障人士服务中心,坐落在济南东部的一所小区里,距离主城区约40公里,正式名称是“济南乐橄儿智障人士服务中心”。说到起名的缘由,张艾玲说,“他们(智障的特殊群体)内在的那份淳朴善良,跟橄榄果一样,青涩过后是带有甘甜的回味。” 

  经过三年发展,张艾玲的团队已小有规模:5名专职教学的老师、2名辅助阿姨、2名夜班老师,还有3名兼职做义工的家长。中心主要面向农村地区患有自闭症与智力障碍的人。像丹丹这样的学员,登记造册的已有20人;其中年龄最大的已有20多岁,最小的则不过8岁。 

  为什么如此看重农村的智障孩子?张艾玲觉得,农村信息相对闭塞,监护人未必懂得如何正确应对孩子的状况。“即便送到特教学校,往来距离太远,寄宿也不方便。”张艾玲说,有些孩子因种种原因既错过了早期教育,又耽误了学龄教育,或许一辈子都缺少接触社会的机会。 

  “接触越久你越能感觉到,他们同样有一颗向善向好的心,只是被身心障碍束缚着,挣脱不开。”张艾玲对智障孩子体会得更深、理解得更透。 

  张艾玲预计,今年中心的成本将有五六十万元。张艾玲把自己的工资一再降低,甚至主动放弃了加班费。 

  “我有时候出去‘化缘’、跑赞助,孩子们不会讲长话,但一句‘张老师别走’既是安慰也很心酸。”张艾玲说,为智障人士撑起一片天,不光要有一颗同情心,更要有“同理”的观念:普通人与智障人士都需要帮扶支持,差别只在力度与频率上。 

  品味人生新意义 

  时光倒流20年,那时候的张艾玲,刚从济南一家集体所有制企业辞职,到北京亲戚的装修公司当会计。当时一篇关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难的报道,让她萌发做兼职教师的想法。之后,她如愿当上了教师,自己开办过农民工子弟学校。她在多个慈善基金会辗转,接触到形形色色的慈善工作者,最终在2013年创办了自己的慈善机构。 

  回头看走过的路,张艾玲说有两道坎是她最难忘的:一是2012年因为医疗事故,她被迫卧床休养整整一年;一是中心初创时一度到了山穷水尽、几近夭折的窘境。 

  治疗期间,她躺在病床上,天花板成了最常见的景色,工作也无法继续……张艾玲一边承受着病痛,一边开始反思以往工作的得失。这段人生的“停滞期”,成为她日后倾心这份事业的契机。“父母终究会老去、孩子终究要成人,告别父母的智障孩子能活得好吗,能守住家吗?”张艾玲想去寻找答案,所以她拿着7万多元补偿金,着手开办慈善机构。 

  52岁的她曾有过一段婚姻,之后也有机会重组家庭,都因对方难以接受她的事业让感情无疾而终。张艾玲说,她已准备用5年时间寻找合适的接班人;之后自己虽不会在一线奔忙,但始终不会离开公益慈善事业。 

  “没有孩子没有家庭,就是失败的人生吗?”她曾反问自己一个问题,而自己坚强的眼神已告诉了她答案。(新华社济南5月1日新媒体专电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 萧海川)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