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里“雕印”时光
—— 一位雕版匠人和他的非遗课堂
4月28日,江苏省雕版印刷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李江民来到国家图书馆,从典籍部展架上取走了自己珍藏的30多册雕版印刷作品。当他作出这个决定时,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都不可思议,因为这些价值连城的作品是李江民多年从事雕版印刷的心血,如今,他要将这些珍宝无偿捐给学校。
李江民说:“要学习和传承这门技艺,就要看到它的精华,要让孩子们看到真东西、好东西。”当天早晨,30多册价值连城的雕版作品就摆在北京市海淀区教辅中心的雕版印刷教室里了,十几名小学生围着这些雕工细腻、线条如发的作品啧啧称奇,这是他们的第一堂雕版课。
在李江民看来,这些小家伙是雕版印刷的未来。“雕版印刷我干了大半个世纪,如今儿子继承了我的手艺,但只靠家族传授,要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远远不够。”
李江民有股子拧劲,认定的事情就不撒手。1979年,25岁的李江民被分配到广陵古籍刻印社,58岁时,还差两年就可以退休了,他却选择从社里辞职。“现在到了为这项手艺做点事情的时候了。”这一年,他开坛授课,创办了自己的技艺传习所。
“纸分天地,图案上面的留白区域称为天,下面称为地,‘天’比‘地’宽一倍。”李江民郑重地取出一张纸,充满仪式感地放在雕版上。先用棕帚蘸取颜料给版子上色,然后迅速将纸铺在版上,并用棕擦将纸来回压平,最后纸张揭开,一幅雕版印刷作品随即完成,整个过程一气呵成。“刷版要在5秒钟内完成,时间一长,空气一进去,墨色就跑了。”李江民向台下的孩子们传授刷版的技巧,这看似简单来回一刷的动作,藏着匠人几十年的漫长历练。
在快速复印和传播的时代,雕版印刷这项技艺显得缓慢而笨拙。年轻时,他在广陵古籍刻印社,每天的工作定额是1100张,他每天能印7000张,同事管他叫“机器人”。但即使手快如他,这7000张对现代的激光照排而言也只需片刻。
在推广和传习的过程中,李江民面对这样的疑问:“光是油印技术就足以将雕版印刷打得爬不起来,更别说现在的激光照排,这样一种小众濒死的技艺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一本普通的《金刚经》可能几十元,但是雕版的动辄上万元,它的价值何在?李江民说:“与机器相比,它饱和的色彩,圆润的线条,饱含着匠人的思索和情感,它是美的,是有灵魂的。”
虽然是第一次走进中小学课堂,但之前,李江民在金陵科技学院和中央美院开设了雕版班,带着60多名学生,每天雕刻、刷版。“中小学生更富有童趣和想象力,从小在他们心中种下这颗种子,他们将成为雕版印刷这项非遗技艺的未来。”李江民说。 (北京4月28日电 记者 刘博智)
《中国教育报》2016年4月29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