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残酷更有温暖,有忧伤更有唯美
曹文轩:水做的“草房子”
“我家住在一条大河边上。”
这是曹文轩最喜欢的情景。他在作品中“不止一次地写过这个迷人的句子”。他说过,每每从这句话起,他就进入了水的世界。一条大河,一条烟雨濛濛的大河,在飘动着。
所以便可理解,当人生被水“滋养”的曹文轩,与火一样的激情相遇,依然会波澜不惊。
那是北京时间2016年4月4日20:50,意大利博洛尼亚当地时间4日14:50,国际少年儿童读物联盟在第53届博洛尼亚儿童书展公布了2016年度国际安徒生奖获奖者名单。
当“曹文轩”的名字从麦克风里传出时,现场的中国人都非常激动。
然而那一刻,摘得世界儿童文学领域的至高荣誉的曹文轩,却仍然平静。他这样解释自己等待奖项揭晓的心态:“越是遇到重大的事情越显得平静,这完全是一种本能。”
这样的本能,源自带给他生命滋养的水乡。
生在水网交织的江南的曹文轩爱水、恋水、思水、悟水,他从水里,汲取了无穷无尽的养分。
这样的养分,被他带进作品里、人生里,他的儿童文学作品因此独树一格。
国际安徒生奖评委会主席帕奇·亚当娜在颁奖词中如是说:“他用诗意如水的笔触,描写原生生活中一些真实而哀伤的瞬间。”
家乡流水汩汩,曹文轩的文学世界里,文字也流水汩汩。
“我的处世方式与美学态度里,肯定都有水的影子”
1954年,曹文轩生于江苏省盐城市的一个小乡村。
曹父做了几十年的小学校长,工作不停调动。曹家也便因此不断迁徙。
然而不论迁徙到何处,曹家永远傍水而立。江南水乡,大河小河交叉成网,所有的村子都建在水边上。开门见水,满眼是水,到了雨季,常常是白水茫茫。
曹文轩这样回忆家乡:“那里的人与水朝夕相处,许多故事发生在水边、水上,那里的文化是浸泡在水中的。”
获得国际安徒生奖后,曹文轩发表了一段感言。
他说:“中国的作家是幸运的。二战以来,欧洲的社会形态很相似,许多相似的故事发生在欧洲不同的地方。但是,中国则不同,许多故事只能在这里发生,是独一无二的。”
“我的背景是中国。我的国家为我提供了不竭的写作资源。”几天来,他反复强调这两句话。
其实,追根溯源,他最根本的背景,依然来自于幼时的水乡。
和当时的绝大多数孩子一样,曹文轩的童年生活非常艰辛。他曾在《童年》中写到:“我的家乡苏北,是以穷而出名。我的家一直是在物质的窘迫中一日一日地度过的。贫穷的记忆极深刻。我吃过一回糠,一回青草。糠是如何吃的,记不得了。青草是我从河边割回的。母亲在无油的铁锅中认真地翻炒,说是给我弄盘‘炒韭菜’吃。”
初二那年,曹文轩冬天穿的棉裤漏洞百出,破掉的洞里会吐出棉絮,甚至还会露屁股,这使他在女孩子面前总觉得害臊,经常下意识地靠住墙壁,或是一棵树。
所以,他特别能理解《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平因为棉裤上有破洞而被人耻笑的气愤与尴尬。
这种基于生存经验而产生的对苦难生活的理解力,使曹文轩获得了源源不绝的灵感源泉。
他最畅销的著作《草房子》,主人公是一个名叫桑桑的男孩,小说描述了桑桑在油麻地小学六年生活中的种种故事和经历。他亲眼目睹或直接参与了一连串看似寻常但又催人泪下、感动人心的故事:少男少女之间毫无瑕疵的纯情,不幸少年与厄运相拼时的悲怆与优雅,残疾男孩对尊严的执著坚守,垂暮老人在生命最后时刻所闪耀的人格光彩,在体验死亡中对生命的深切而优美的领悟,大人们之间扑朔迷离且又充满诗情画意的情感纠葛。《草房子》出版18年来,已经历经300次印刷,发行量突破百万册。
在一次和小学生的交流中,曹文轩问大家,《草房子》的主人公是谁?孩子们在下面答:桑桑!
曹文轩说,不对。现场安静了一会儿,一个孩子说:“是曹文轩!”
这正是他要的答案。
他曾经思考过,自己写了那么多童年的生活,但他童年的生活跟小时候小伙伴的童年生活大致是一样的。可是,为什么后来他能写《草房子》,写《青铜葵花》,他们却不能?
曹文轩还注意到,每年回老家与儿时伙伴相聚时,聊起童年的往事,他能记得的,当年的伙伴却记不得了。许多他认为意义非凡、可以变成一部小说的事情,在伙伴的记忆里都已经不在了。
后来,他找到了答案:“是因为他们的记忆力比我差吗?不是。是因为他们对世界、事物的理解能力比我差,他们没有理解那件事情的价值,我理解了,所以我记住了。”
此后生活中的天时、地利、人和,让曹文轩有了接触大量知识的机会,而儿时的同伴并没有获得。支撑他成为一个作家的,“无非是两个方面,一个经验、一个知识,缺一不可;假如说有三个方面的话,那就是天赋、经验、知识”。
天赋、经验、知识,这三者在曹文轩身上的完美结合,让他得以在自己的文学王国里收放自如。他将此比作“如水般的弹性”。他说:“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水更具弹性的事物了。遇圆则圆,遇方则方,它是最容易被塑造的。水是一种很有修养的事物。我的处世方式与美学态度里,肯定都有水的影子……水也是我小说的一个永恒的题材与主题。对水,我一辈子心存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