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三亚学院、海口经济学院3所本科高校不久前同日宣布:试点整体转向应用型。
另据了解,四川省日前也宣布,到2020年将建成15所普通本科转型发展示范院校。
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并明确转型地方院校“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政策出台两年有余,记者调查发现,与当时的轰动效应相比,目前各地本科院校的转型步伐并没有预期中的大。安徽省教育厅原负责人就曾感慨:“我们这几年的转型,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更多的是有形的转型,侧重于身躯的转型。在新的形势下,要高度重视灵魂的转变,从侧重物理变化,到灵魂深处的化学反应。”
转型不可回避
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地方高校转型目标。2014年3月22日,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传出消息,“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转向应用型”。
经历了两年多的艰难抉择和试水,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本科院校负责人坦言,虽然地方本科办学因生源质量下滑、毕业生就业难、专业同质化突出等问题而亟待转型发展,但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社会普遍认为,本科院校比职业院校要高一个层次,因此“转向应用技术型”“本科职业教育”的提法,让许多高校无法痛下决心。而舆论用“降格”这样的字眼概括“转型”,也给转型院校带来巨大压力。
其实,早在政策出台之际,就有教育部官员指出,转型发展的目的就在于推动地方本科院校更多地培养应用型人才、技术技能型人才,既避免地方院校办学同质化问题,又更深入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上,伴随产业发展,各地用人单位对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已经越来越紧迫。
“降格”顾虑普遍存在
据教育部统计,2012年全国本科高校共有1145所,其中1999年以来“专升本”新建高校有646所,约占全国本科高校总数的56.42%。这批高校虽然不乏优质资源,但总体上,上不如名校办学力量雄厚,下不如职业教育“接地气”,是必须转型的“夹心层”。
按照最初的设计,转型后的应用型高校“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既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职、高职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成为整个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
但是,在理想与现实间,各地各校的迟疑让转型显得风声大、雨点小。
黄山学院院长汪建利道出了个中原因:“最大的顾虑还是担心变成了高职,学校办学层次降成了专科。尽管这种错误认识很低级,但很普遍。其实,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高校办学层次没有变,依然属于本科。”
事实上,即便真是转向“本科职业教育”,学生也并非一味排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大三学生黄欣然就说:“我认识很多职业院校毕业的朋友,他们很专业,也更早地为社会作贡献,我真的很佩服他们。只要能学到真本事,我并不认为职业学校或者应用型高校有什么低人一等的。”
早转早得“利”
当学生的意识开始趋于现实和理性时,地方本科院校的转机正在转型中形成。
就在全国很多“新本科”院校纠结于“要不要转”“如何转”时,2002年升本的黄山学院已经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结构调整、课程建设、双能型师资队伍结构优化等方面实行了深度的转型。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聘请企业人员为兼职教师、建设校外实训基地……转向应用型的举措纷纷出台,与高职院校办学并无不同。
“总有人热衷于区分应用型高校和职业院校的高下差别。本科院校的办学力量可能会好一些,而有些老牌高职院校本身也有大量优质教育资源。关键还是要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有能力的毕业生。”黄山学院副校长胡善风说。
汪建利说得更直接:“转型已是地方本科院校的必然选择,率先转型的学校势必会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得到更多树立品牌形象的宣传机会,因此早日转型、取得先机,对于学校未来的发展非常重要。”(本报记者 李玉兰 练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