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时节,乍暖还寒。眼看着人们陆续开启节后“上班模式”,24岁的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王思雨仍然在忙碌的找工作中。“工作非常难找,好工作不多,竞争压力很大。”同许多年轻人一样,如果在应届研究生毕业时找不到工作,王思雨将成为“待业一族”。
日前,中国教育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达795万,加上留学归国人员和往届毕业生,求职人数将更为庞大。
为了稳定并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国务院《“十三五”促进就业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近日对外公布,明确提出“十三五”时期,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首位,多方位拓宽就业领域。
拓领域鼓创业 “猛招”来临
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91.7%)比2014届(92.1%)略低,比2013届(91.4%)略高。从近三届的趋势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呈现平稳态势。
为了拓展高校毕业生就业领域,《规划》指出,结合政府购买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开发岗位,统筹实施基层服务项目,落实学费代偿、资金补贴、税费减免等扶持政策,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中小微企业就业。健全基层服务保障机制,畅通流动渠道,拓展扎根基层高校毕业生职业发展通道。
事实上,近年来在“就业难”的背景下,许多毕业生并不急于择业,而是暂时选择游学、支教、考研或者创业考察。“毕业即工作”的择业观在内地渐“松绑”,“慢就业族”和“创业族”正兴起。
“我也想过,比起盲目加入应聘大军艰难求职,不如‘错峰就业’或者‘自己创业’。” 王思雨说,“慢就业”“创业族”不仅能避开求职高峰,也能让自己有更多时间为人生发展做出思考与选择。
伴随中国就业观念的转变,“慢就业”“创业族”等现象也越来越普遍。这一现象在“90后”等新生代就业群体中尤为普遍。
《规划》指出,实施创业培训计划,开发针对不同创业群体、不同阶段创业活动的创业培训项目。试点推广“慕课”等“互联网+”创业培训新模式。加强远程公益创业培训。研究探索通过“创业券”“创新券”等方式提供创业培训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组织开发新领域、新业态的创业培训课程并实施创业培训。建立健全政府购买服务机制。
强能力提素质 “大招”不断
国内求职网站“智联招聘”日前发布的《大学生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群体对“理想雇主”的构成要素中,“尊重员工”超过“良好的收入前景”成为“理想雇主”的第一考察要素。
此外,公平公正的用人原则、被尊重等,也成为大学生更为看重的因素。实际上在就业难的问题上,一方面是大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是企业感觉招不到合适的人选。
“喂!你们单位需要什么样的毕业生?”在2月15日昆山春季大型人才交流会现场,为数不少的毕业生向用人单位这样提问,给用人单位留下“缺少礼貌”的印象。部分用人单位表示,一些毕业生专业技能不错,但缺少必要的礼节和技巧,高校应该采取措施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此次《规划》在强化大学生素质方面指出,制定实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激励政策、有利于校企人员双向交流的人事管理政策,落实学生实习政策,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和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培训急需紧缺人才。
记者了解到,目前高校对毕业生就业的训练指导基本停留在传授技能和提供用人信息上,而应聘技巧和素养往往被高校忽视,部分单位的人力资源主管呼吁高校尽快补上这重要的一课。
《规划》指出,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和技能就业专项行动,鼓励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学生在校期间开展创业竞赛、技能竞赛、创业实训等“试创业”实践活动和电子商务培训活动,并按规定将其纳入创业培训政策支持范围。适应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新需要,将就业创业有机融合,建立涵盖学校内外各阶段、求职就业各环节、就业创业全过程的服务体系。(本报记者 马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