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每一所高校的内生动力
——专访首都体育学院校长钟秉枢
截至10月24日,《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颁布整一年。在创建“双一流”的过程中,高水平的综合性院校与以特色见长的专业高校该如何结合不同定位,各自发挥所长?记者近日专访了首都体育学院钟秉枢校长。
记者:曾经听您谈及“争创一流不仅仅是个别几所拔尖大学的事,而是所有学校的共同责任”,可否具体论述下?
钟秉枢: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五次会议已经明确提出“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这为各高校指明了发展方向。但遗憾的是,现实中,还是有不少高校认为争创一流的目标距离学校的定位相对较远,争创一流与自己无关,这种理解和认识是存在误区的。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国家全面崛起的迫切要求。世界一流大学是尖端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的主要力量,不仅是科学、技术和教育的摇篮,而且是现代人类文化、思想的重要源泉。目前我国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数量相对较少、水平相对较低,尚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长远发展战略的需要。“引导和支持高等院校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学科发展方向,突出学科建设重点,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激发高校内生动力和活力”,就是旨在激发各层次的高校提升内涵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既往“985工程”和“211工程”的基础上强化“一流学科”建设,就是旨在为更多的院校提供机会与特色、高水平发展的可能性。
记者:在您看来,激发高校的内生动力和活力,需要从哪几个方面着手?
钟秉枢:政府应给予高校更多开展综合改革的空间,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给予高校更多的信任和主动权,让高校锐意改革,大胆探索。同时,社会层面,也应该为高校改革提供更宽容的空间。目前,很多高校都在进行本科生培养方案修订、人事聘任制度改革、评价体系和指标的优化,以及高校管理制度的创新,这些都是力求在深层次上破解阻碍一流高校发展的难题。
更重要的是高校自身,高校不能“等靠要”,不能等到政策层面、环境层面都已经全部优化之后再开始一流的实践与探索,学校应加强自身的主动性,激发向上的动力。我们看到,目前个别地方院校的日子相对安逸,尽管没有承担太多国家级重大选题,但是仅靠校内的任务,日子就过得比较舒服,没有创建一流的紧迫感。这样的心态需要调整。一方面,无论高水平综合院校还是特色地方院校,都应该将培育一流人才作为己任;另一方面,大学,尤其是地方院校,更要强化服务区域经济的责任感与紧迫性,需要主动站在区域发展的高度来思考学校定位,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
记者:能否结合学院的情况,在人才培养与服务区域发展方面,着重介绍一下?
钟秉枢:首体是北京高校当中主动同社区开展合作的高校,支持地方社区的建设与发展,为社区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智力支持,基于此,校内相关专业也组建了若干个课题组,诞生了多个在国内产生较大影响的研究成果。
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着重强化课程改革,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我们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来说,一个学生或许在某一项知识和技能上并不是最突出的,但是一定会在综合能力、素养,尤其是创新能力上是卓越与优秀的。
尤其是在体育人才培养方面,我们希望将体育元素融入双一流建设。体育在培养人的超越自我、追求卓越方面的功能是不可替代的。我们学校是体育院校,更要培养自己的学生有体育意识,在勇于竞争、挑战自我、团队合作、宽容失败的环境中争取卓越、学会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