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基础学科正呈现回暖迹象,对此高教界人士分析,95后学生从小成长、生活的环境相对优渥,他们的学科兴趣得到了家庭和学校老师的支持,所以在专业选择上显得比较从容
在今年高校招生咨询现场,不少考生家长表示,孩子选择基础学科,未来在考研或出国深造时,除了选择本专业外,还可以选择热门的应用型专业,可以说是“进退自如”
较难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就业后收入偏低,或流于清贫的生活……曾几何时,高校文史哲和数理化等基础学科一直被贴上“冷门”的标签,让学生们不愿主动靠近。一些大学的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专业,相当一部分生源来自于专业调剂,高考时第一志愿报考的学生比例并不高。
但这些,都已成为“如烟往事”。今年,一位高考成绩排名在山东省前100名的高分生,第一志愿填报了复旦大学中文系。“按我们家孩子的考分,上北京名牌大学经管类专业完全没问题,可她就是喜欢文学,非中文系不上。”这位尖子生家长最终拗不过孩子的意愿,选择支持。
今年高招结束后,记者走访沪上高校时发现,一批基础学科正在褪去“冷门”的标签,呈现回暖迹象。分析成因,不少高教界人士认为,这与95后一代的成长环境有关:他们从小被鼓励张扬个性,在专业选择上更愿意听从内心;而且经济周期的变化,也使得更多家长和学生愿意选择“长线”专业。
兴趣,成为学生选择专业的主要驱动
每年开学季,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王东教授都要接待新生家长。孩子被历史系录取,家长怎么想? 王东说,以往家长难免对孩子的前途略显担忧,而最近几年,爸妈们的心态释然了不少,甚至鼓励、支持孩子追寻自己的兴趣,攻读基础学科。
“我们发现,这些能坚定地根据自己兴趣选读历史系的学生,很多都来自江浙沪等沿海发达地区,家庭条件都还可以。”王东分析,或许是因为这批95后学生从小成长、生活的环境相对优渥,他们的学科兴趣得到了家庭和学校老师的支持,所以在专业选择上显得比较从容:报考大学时,不一定要选就业最吃香的专业,而是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专业。
过去,即便在一些师范类高校,金融和管理专业的录取分数也是最高的,但近年来,这样的热潮已逐渐消退。“今年,我们中文系和数学系的录取分数超过了经管类专业。”上海师范大学招办负责人陈宇飞说,数学系被认为是该校学习负担最重的专业之一,但却成为近年报考的大热门。令陈宇飞印象深刻的是,这两年招生咨询时,大多是学生自己前来询问专业情况,而不再由父母代劳了。
同济大学中文系教授张生也有类似的感受。如今报考中文系的学生,很多对专业是“真爱”;而过去,不少学生是因为考不上更热门的专业或第一志愿专业,才被迫调剂过来的。与之相关,学生入学后的学习状态也不同,“很多学生学习非常主动,跟老师之间的互动交流也很频繁。”
事实上,在沪上不少名校,本科生入学一年或两年后,都可以申请转专业。记者调查发现,这两年从文史类专业转出去的学生不多,反而是一部分入学时考入“热门”专业的学生,在明确自己的专业兴趣后,又转到了文史哲专业。
就在今年暑假,王东还参加了系里组织的转专业面试。“有一位物理系学生准备转到历史系学习。经过面试,他对历史有着浓厚兴趣和专业积淀。”令王东欣慰的是,这样的学生几乎每年都有。
就业市场起伏,家长更重视“长线”专业
张生认为,基础专业回暖,除了学生的家庭因素,比如更多学生的父母接受过高等教育、更愿意遵从孩子的兴趣和个人意愿,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大环境的变化。
中文系或许是最典型的。张生说,从微博、微信到视频,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所处的社会正在泛媒体化。“有人说我们已经步入读图时代,也有人说现在是影像时代,但不管传播方式如何变化,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优质内容依旧稀缺。图文影像视频的有效传播,要依靠一些会讲故事的人,而这实际上就让文史哲专业的学生有了用武之地。”
自然科学类基础学科也同样如此。复旦大学数学系早在几年前就已经是热门专业,每年招考录取分数线超过金融和管理类专业。近年来,学校开设的自然科学实验班,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材料科学等相关专业并列招生,每年到大二分专业时,原本冷门的物理系往往是学生最热门的选择。
近年来,高科技行业快速发展,使得物理专业毕业生不仅深造时选择机会更多,甚至在就业时也有更多更好的去向。有学者坦言:“即便不是从事相关研究,物理系学生毕业后到‘华尔街’工作的比例,甚至也超过了某些热门专业的毕业生。”在今年高校招生咨询现场,不少考生家长表示,孩子选择基础学科,未来在考研或出国深造时,除了选择本专业外,还可以选择热门的应用型专业,可以说是“进退自如”。(记者 樊丽萍 姜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