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山乡的科技“播种者”
——记服务泰顺的省科技特派员、浙大教授汪自强
科技特派员制度是一项创新举措,旨在解决农民生产经营中的现实难题和培训适用技能,方向正确。一段时间过后,应调研总结,从对象、方法、措施、范围等各方面加以分析,以利于有效开展下去。特别注意总结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典型事例和先进人物,可以收到示范效果。
——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省科技厅《关于向欠发达乡镇派遣科技特派员工作的情况汇报》上的批示
6月15日,汪自强又来泰顺了。这次他的任务,是和一批专家一道,调研、解决泰顺茶叶产业发展中碰到的问题。
数不清这是汪自强第几次来泰顺了。11年下来,无论县领导、乡镇干部、山区百姓,一说起来自浙江大学的科技特派员、教授“老汪”,都会称呼起他的一个外号:“科技财神”。
泰顺县科技局副局长夏克英说,汪自强是特派员中最“特殊”的,驻守泰顺时间最长,从2005年起至今,他会不间断地载上新培育的农作物种子,带上山区亟须的技术团队,奔波在科技帮扶的路上。
与汪自强“称兄道弟”的农民说,老汪是名副其实的“科技财神”,他会施展“绿色魔法”,经他的手,无论什么品种,都会神奇地升值……
泰顺县委书记张洪国告诉记者,“钱支援,物支援,最好来位科技特派员。”这句在泰顺山区民间流传的口头禅,正是百姓对汪自强这样的科技特派员的殷切期盼。而科技特派员们用自己实践在基层,扎根在农村的精神,为山区的脱贫致富,开启了一扇“科技之窗”。
“11年来,他不仅给我们带新品种,还把自己当成了‘山里人’,把我们当成了自家人”
——百姓眼中的汪自强
“这是台湾的紫色马铃薯,这是日本紫薯,那边是紫米稻……”指着眼前生机盎然的山地田园,仕阳镇万排社区农技师彭作生如数家珍。这块地,是汪自强带来的160多个品种的农作物试验田。
“特别是‘板栗番薯’,不但出粉率高,而且糖分足,口感粘。”彭作生说,用它的淀粉做番薯粉丝,前年6块一斤,去年已经卖到7块4。不少村民靠这个,一亩就净赚2000多元。说着这些种子,彭作生把一堆的“赞”,送给了汪自强。
2005年春天,在万排乡政府会议室里,彭作生第一次见到汪自强。这是一位浙大教授,刚从宁夏科技厅挂职回来。简单的见面会结束后,汪自强就攥住了彭作生的手:“走,到地里转转。”
在上排村的稻田里,汪自强二话没说,卷起裤脚就蹚了下去。在一块地里,他抓起一把泥土揉捏,跟停下锄头的农户介绍起农家施肥的注意事项。第一趟来万排,汪自强便花了10天时间,走遍了当时万排乡的全部5个行政村、7个自然村。
因为浙大有教学任务,汪自强随后回了杭州。彭作生和一些农户还心里嘀咕:“前两年就来过两任科技特派员,呆的时间都不长,这次的教授,会不会也是过客?”
没想到,没过一个月,汪自强又来了。这次他随身带着大包小包,鼓囊囊装着最新培育的蔬菜、甘薯、水稻等种子。
那时从杭州到万排,需要坐7个多小时的大巴。汪自强一趟又一趟带着新培育的种子进山,又带着村民的需求出山。后来,汪自强自己开车过来,后备箱、后排座全是送给农户的种子。
“这次带来的是马铃薯种薯。”“这是在东南亚学术交流会上的新品种,可以在村里试种”……人们从最初的惊喜,渐渐变成了习以为常,“老汪”这个熟络的称谓,也开始出现在万排人的嘴里。
“现在,村里有67个菜豆品种、30个蔬菜品种、8个水稻品种、4个甘薯品种、5个玉米品种、3个马铃薯品种……”彭作生感慨,汪自强一次一次把实验室搬到万排,他自己也俨然变成了“山里人”,而在他心里,万排人则是“自家人”。
“我学的就是农学,田里长的东西,都跟我的专业有关。”汪自强说,在大山里,能感受百姓的淳朴,当然,也更能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
“他就是我们的‘科技财神’,他把知识带到哪里,哪里的村民就富了”
——企业老板眼中的汪自强
“突突突”,入夏后的万排茶园,采茶机打破了原有的静谧。有着几十年茶叶规模种植基础的万排,此前的夏秋茶,因人工成本高、市场价格低而不受茶农欢迎。现在,一对夫妇操作一台采茶机,一天就能有近2000斤鲜叶产量。
把生产力解放出来的,正是“老汪”。
如今成为“泰龙制茶有限公司”总经理的谢细和,早在2003年就承包下村里1200亩茶园和一个老旧茶叶加工厂。
但随着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茶园的利润被严重压缩,企业一度陷入亏损。
汪自强经过一番摸底后,建议谢细和引入机械采摘,并对茶树的间距以及茶园的通道设置进行科学改造,以达到机械化操作要求。很快,精作名优茶、机收夏秋茶的模式,就在企业和万排推广。同时,汪自强还帮助谢细和选择全新的茶叶品种,其中中茶108能较好地避过山区的早霜、晚霜,很快成为山区茶农推广的品种之一。
科技注入,万排茶叶生产方式得以改变,品种得以改良,加工后的春茶从原先的七八十元一斤,迅速蹿到数百元一斤。
仕阳镇副镇长李元仲告诉记者,如今万排除茶叶外,甘薯无公害栽培基地、稻田养鱼等产业,与茶产业形成了很好的补充,农民由此实现了增收。去年,万排农民人均纯收入在仕阳镇8个社区中排名前列。
汪自强在万排“出名”,并成为泰顺县科技特派员联络组组长后,他接的“活”也跨出地域。
2013年的一天,泰农蔬果合作社总经理谢恩救告诉汪自强,自己想把泰顺口感上佳的野菜推向全国,却苦于没有快速繁殖菜苗的技术。汪自强听后,马上向他推荐了组培技术。在他的帮助下,谢恩救开始组培育苗的前期试验:“也许很快,全国各地都会吃到产自泰顺的野菜。”谢恩救满是期待地说。
在司前镇,泰顺百花蜜蜂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严立超,为摸不透培育种蜂的门道而发愁。汪自强得知后,主动找上门,协助严立超通过QS认证,还联手研发出新型蜂箱,将采蜜效率整整提高4倍。针对种蜂培育难题,老汪请来了浙大养蜂专家苏松坤,最终成功破难。如今,除了严立超获利颇丰,合作社里的100多名社员农户也是受益匪浅。
汪自强以万排为“老根据地”,足迹逐渐遍及泰顺各个乡镇。
“泰顺穷,穷在缺人才,老汪不仅奉献自己的技术,还给我们‘组建’了专家团队”
——干部眼中的汪自强
汪自强学有专长,却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但碰到“跨界”的问题,他从没说过“不”字,而是每次给农户留下承诺:“下一次,我请其他专家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
敢作出这样的承诺,是他背后有一个接地气的单位,和一个农业专家组成的智囊团。在浙大,汪自强是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一员。这个成立于2008年的农技推广中心,重点集中了农口类技术应用为主的70多位专家、教授。浙大向全省派出的37名在任科技特派员中,有36人就来自这里。
不仅如此,汪自强还兼任省科协农科学会联合办公室副主任,这样的“教授级”人脉,让他有了服务泰顺农民的底气。
前不久,汪自强从杭州自驾来到泰顺,拉来了浙大畜禽养殖专家尹兆正和马有智。两位专家所要承担的任务,是解决老汪指派给他们肉鸡饲料配制、蛋鸡台风应急、蜂蜜保鲜贮藏等问题,同时对企业畜禽标准化养殖财政支农项目申报,给出建议。
“正是有了老汪,让我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省里顶尖的科技服务。”提起汪自强,浙江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徐伟凑说,从养殖贵妃鸡到打造种养一体的全产业,老汪和他带来的专家团队,为企业成长壮大提供了重要支撑。如今,公司已成功挂牌新三板。
这些年来,汪自强和他专家团队,还参与了泰顺县“全国富民强县项目——茶叶提质增效”、竹里乡“温州市富民强镇”项目以及仕阳镇“温州市富民强镇”等多个项目的申报,并成功争取了资金支持。他们还协助泰顺相关部门完成了《泰顺县农业“十二五”规划》《粮食功能区规划》《现代农业园区规划》等规划编制,以及“泰顺县茶叶产业院士工作站”的申报。
因为多年的坚守,汪自强的成绩也获得泰顺人民的认可。在2013年“首届泰顺县杰出人才”评选活动中,汪自强是获奖4人里,唯一一个非泰顺籍的荣誉获得者。
“泰顺穷,关键是缺人才。”泰顺县委组织部人才办主任徐春琦直言,汪教授难能可贵的是,不仅自己长期为基层农民授业解惑,还为泰顺“组建”了一个涉农专家团队,从而为山区发展补齐了科技短板。
“让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他尽力消除服务‘三农’的盲点”
——科技特派员眼中的汪自强
走进万排茶园,汪自强和浙大教授、园林研究所所长夏宜平规划设计的景观工程,已卓有成效。仕阳镇计划将万排茶园打造成中国“最美茶园”,以此延伸茶产业链。
“老汪不像个别专家,到一个地方,动动嘴皮子就走了。”谢细和坦言,单单万排茶园的改造提升,老汪从头到尾一直在关注支持,有些项目,他甚至“倒贴钱”。
倒贴钱的事,汪自强可没少做。他的自备车,时不时就成了杭州直通泰顺的“科技专线”。一次,车子在回杭路上磕到了机油底壳,导致发动机异响而坏在了高速出口处。保险公司只提供部分理赔,余下的17000多元修理费,全部是他自掏腰包。泰顺县科技局局长曾顶满介绍,原则上科技特派员一年一派,可汪自强已足足当了11年。这11年里,为了不麻烦县里接送,他基本上都自己摸到点上,或者直接开车过来,这些支出,从来不找县里报销。
“汪老师总是跟我们说,读了这么多书,就是要服务基层。不但要做给农民看,还要带着农民干。”39岁的科技特派员王五宏,派驻筱村镇翁山社区已有两年。他说,汪自强最让自己佩服的,不仅是扎根泰顺十余年的一心一意,还在于通过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尽力消除服务“三农”的盲点。
而汪自强和一批科技特派员的付出,已经在泰顺山区化作沉甸甸的果实:十余年下来,科技特派员已组织实施了322个科技项目,总计投入资金4890多万元,培训指导农民4万多人次。引进黄精、黑花生、食用菌、翠香猕猴桃和红阳猕猴桃等20多个新品种,还推广了葡萄园套种等10项农业新技术,建立了茭白等19个示范基地……
前几天,汪自强又有了一个新头衔——浙大湖州休闲农业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汪自强说,湖州只要有适宜泰顺发展的新产业、新理念,争取第一时间移植到泰顺来。泰顺有什么创新的内容,也会和其它地方实现共享。
驻守泰顺11年,很多同期下派的人早已回归,但对汪自强来说,泰顺这片土地始终让他牵挂:“只要泰顺需要,泰顺的农民兄弟需要,我将义不容辞,继续守望这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