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高端人物>正文

汪自强:把论文写在大山深处

时间:2017-04-17 08:35:23    来源:中国教育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派驻泰顺11年 浙大教授汪自强把论文写在大山深处

  核心提示:当59岁的浙大教授汪自强出现在泰顺县泰龙茶叶专业合作社门口时,村民们争相上前打招呼。有人握住老汪的手,有人拍拍他的肩膀,仿佛自家兄弟回家一般。汪自强是入驻泰顺最久的科技特派员,也是一名共产党员。自2005年起,11年来,在学校没课的时候,他都载上新培育的农作物种子,带上山区亟须的技术团队,奔波在去泰顺的路上。每月至少都有三五天“泡在”泰顺的他,早已把实验室的科技论文写在了这片大山深处。

  “老汪兄弟来了!”

  当59岁的浙大教授汪自强出现在泰顺县泰龙茶叶专业合作社门口时,村民们争相上前打招呼。有人握住老汪的手,有人拍拍他的肩膀,仿佛自家兄弟回家一般。

  汪自强是入驻泰顺最久的科技特派员,也是一名共产党员。自2005年起,11年来,在学校没课的时候,他都载上新培育的农作物种子,带上山区亟须的技术团队,奔波在去泰顺的路上。每月至少都有三五天“泡在”泰顺的他,早已把实验室的科技论文写在了这片大山深处。

  从教授到自家兄弟

  “过来看看,这次带的是马铃薯的种薯。”一下车,汪自强就打开后备箱,只见种薯把后备箱塞了个满满当当,塞不下的,堆在小车后座上,足足有540多斤。

  这样的情形,仕阳镇万排社区农技师彭作生再熟悉不过,“每次老汪来,不是带着种子,就是带着专家团队。有时,还一起带。”

  11年前,得知省里又派来一名科技特派员时,彭作生并没有太当回事。

  第一次见到汪自强,这位浙大教授目光炯炯、皮肤黝黑,嘴角挂着些笑意,看起来挺和气。彭作生还没想好该怎么称呼,就被一双大手攥住。

  汪自强主动提出,让彭作生带他到地里转转。

  在地里耕作的农户,看到汪自强后,纷纷停下手中的锄头。在一块田地里,汪自强突然下蹲,随手抓起一把泥土揉捏,观察成色。

  “使不得,这泥土很脏,土里刚施过肥……”一名农户刚想提醒,汪自强却笑着介绍起农家施肥的注意事项。

  第一趟来万排,汪自强便花了10天时间,走遍了当时还是万排乡的全部4个行政村、7个自然村。山路陡峭,汪自强走起来脸不红、气不喘。万排还有稻田养鱼项目,汪自强挽起裤脚,不由分说就下到泥泞的田地里。

  10天后,汪自强因为浙大有课,便先回了杭州。有些农户还向彭作生打趣道,那个省城来的教授呢,是不是逃回去了?

  没想到,一个月不到,汪自强又来了,随身还有一个鼓囊囊的包裹,里面全部是最新培育的种子。

  此后,汪自强一趟又一趟来到万排。

  从杭州坐车到万排这个偏僻山乡,要坐7个多小时的大巴。在万排,摩托车、三轮卡、手扶拖拉机,汪自强一再乘坐这些乡土味十足的交通工具走村入户。

  后来,汪自强买了车,可车门一打开,后备箱车后排座全是送给农户的种子。农民们意识到,汪自强就是他们中的一员。于是,“老汪”的名号就这样叫开了。

  农民的“科技财神爷”

  彭作生领着记者来到他的田里。“这里有菜豆品种67个、蔬菜品种30个、水稻品种8个、甘薯品种4个、玉米品种5个、马铃薯品种3个……”在万排,当农户需要尝试新品种作物时,都会到彭作生这里引种。而彭作生田里的100多个品种都是老汪从省城带来的。

  老汪来万排的第一年,当地村民靠引种新品种甘薯人均年收入增加了50%。

  名声慢慢传开。2007年,上排村的茶叶种植大户谢细和找到老汪。早在2003年,谢细和便承包下村里的1200亩茶园和一个老旧茶叶加工厂开始创业。但随着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茶园的利润被严重压缩,一度陷入亏损困境。

  老汪建议谢细和引入机械采摘,并对茶树的间距以及茶园的通道设置进行科学改造,以达到机械化操作要求。

  当茶园的静谧首次被机器“突突”声打破,谢细和激动不已:一台机器比20多名茶农还管用,而且劳动力成本低。

  在老汪帮助下,谢细和还引入名优茶生产流水线,走起了“精品茶”加工路线。加工后的茶叶从原先的七八十元一斤,迅速蹿到数百元一斤,好的茶叶甚至能卖到上千元一斤。而周边农户的茶青收购价也从原来的十几元上升到150元以上。

  在谢细和将茶叶玩得风生水起时,距离万排一个多小时车程的司前镇,严立超正对未来发愁。

  2010年,严立超带头成立泰顺百花蜜蜂专业合作社。他每天凌晨4时起床,但依然摸不透培育种蜂的门道。

  那时的老汪,已是泰顺县科技特派联络组组长。得知严立超养蜂“小有规模”,他主动找上门。让严立超感到意外的是,这位“汪教授”不像是在给别人帮忙,而是当成了他的家事。

  老汪协助严立超通过QS认证,为蜂蜜上架流通扫清最大障碍。此后,他联手严立超研发出新型蜂箱,将采蜜效率整整提高4倍。老汪还为严立超请来了浙大的养蜂专家苏松坤,两人不知捣鼓了多少蜂窝,终于破解了种蜂培育的难题。

  “过去,我跑外地买种蜂;如今,各地蜂农都来我这买种蜂。”眼下,正是蜜蜂繁育季节。来自永嘉、景宁、台州等地求购种蜂的蜂箱堆成一座小山。

  除了严立超本人获利颇丰,合作社里的100多名社员农户也是受益匪浅,掌握了养蜂技术后都“坐”着把钱赚。

  “他走到哪里,哪里的村民就富了。”对于老汪,泰顺人还有一个更加形象的比喻——“科技财神爷”。

  带出无数“农业高徒”

  “跟老汪学了这么些年,性格都有点像他了。现在,只要有人来问养蜂的技术,我都有问必答。”面对一拨拨前来取经的同行,严立超一点都不掖着藏着。

  仕阳镇副镇长李元仲告诉记者,老汪经常帮助的谢细和带动了万排更多人投身茶叶产业。几年间,万排社区茶园面积迅速扩大了8000亩,居民人均收入明显高出周边社区一大截。

  老汪在泰顺的“徒弟”数不过来,但最“正儿八经”收的徒弟,是今年38岁的谢恩救。2013年的一天,泰农蔬果合作社总经理谢恩救接到县里来电,说给他“推荐了一位师傅”。带着好奇和期待,谢恩救参加了泰顺县委组织部组织的“师傅带徒弟”拜师仪式。县里推荐给他的师傅,正是曾经来他农场指导过的老汪。

  “仿佛找到了靠山的感觉。” 谢恩救学历不高,却很有经商的抱负和头脑。当他提出要把泰顺口感上佳的野菜推向全国、却苦于没有快速繁殖菜苗的技术时,老汪马上向他建议组培技术。目前这一技术多在科研和实验室里应用,农业企业少有涉足。前不久,在老汪帮助下,谢恩救建成了组培育苗必需的玻璃温室,开始了组培育苗的前期试验。“也许很快,全国各地都会吃到产自泰顺的野菜,也许将来,野菜将成为泰顺一个新产业。”谢恩救满是期待地说。

  “包括老汪在内,泰顺目前共有21位科技特派员。”泰顺县科技局副局长夏克英说,以2015年为例,这些特派员全年引进黄精、黑花生、食用菌、翠香猕猴桃和红阳猕猴桃等20多个新品种,还推广了葡萄园套种等10项农业新技术,建立了茭白等19个示范基地,争取到省市科技项目经费110万元,产值比2014年增加1300万元。

  但夏克英觉得,老汪依然是其中最为特殊的一位。因为多年的坚守,也让他获得泰顺群众的肯定。2013年“首届泰顺县杰出人才”评选活动中,汪自强是获奖4人里唯一一个非泰顺籍的荣誉获得者。

  在老汪女儿汪畅的记忆中,父亲总是说,这周要去泰顺看看。她一度对父亲不理解,直到有一次,父亲带着她和母亲来泰顺。那里每个人都热情地朝父亲打招呼,围着他问这问那,她才明白:父亲早已和这片土地打成一片。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