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秋节,陶汝琴没有回家与父母团聚,而是约了6个小伙伴,到一个与世隔绝的小村落——湖南省炎陵县龙景山麻风病康复村。这是陶汝琴自大一以来,第10次进麻风村了,也是第7次去龙景山。
陶汝琴是湖南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大四学生,也是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家工作营”长沙地区的负责人。从大一开始,她就把自己所有的课余时间,都投入到麻风病康复村。“我上次来这里还是春节前,半年多没来,听说老人身体不好,心里放不下。”她说。
从长沙到炎陵龙景山,为节省钱,陶汝琴先坐火车到衡阳,再转车到炎陵,住一晚上,再乘坐面包车,颠簸一个多小时,第二天上午10点才到。
进村看到的第一个老人是凌伯,今年62岁,上世纪70年代进的村,没有成家,左腿截肢,在村里的老人里算是比较“健全”的。志愿者们进村时,凌伯正在给老邻居朱姨换药。朱姨没有家人,双目失明,年初时摔了一跤,导致旧伤扩大恶化,整个臀部和大半个背部溃疡,剧烈的疼痛让老人发出阵阵痛苦的呻吟。
凌伯有侄子、侄女,送来了月饼,请他回家养老。凌伯要照顾朱姨,还有隔壁患有轻微老年痴呆症的程伯。程伯一天到晚在村里晃悠,就是不知道给自己做饭。“等这两位走了,我就回侄子那去。”凌伯说。
每次去龙景山,陶汝琴都会待一周左右,做一些事情,如修水泥台阶、翻修屋顶等,更多的是与老人交流。由于老人们长期与外界隔绝,“做什么都不如拉着他们的手,和他们聊聊天”。长期的交往,让陶汝琴和老人成了“忘年交”。做游戏时,凌伯有一个外号叫“老土匪”,陶汝琴则被称为“土匪婆”。
曾姨也是陶汝琴的好朋友,今年75岁,上世纪60年代初患上麻风病,被逐出家门,一个人在康复村生活了近20年。2015年过小年那天,陶汝琴和13名志愿者陪曾姨写对联、剪窗花、吃团圆饭。告别时,曾姨问:“你们还会来吗?”“会来,每年会来很多次!”曾姨愣了几秒,突然站起来,向志愿者双手合十,作了个揖,哽咽着,不停地道谢。庆幸的是,今年中秋,曾姨被家人接回去过节。
除了炎陵龙景山,陶汝琴和小伙伴们走遍了汝城乌泥洞、安化大福、永州岭口、石门剩头村等湖南省内几个大的麻风病康复村。志愿者成员也从工商管理学院扩展到整个湖南商学院,以及湖南大学等周边高校的大学生。
志愿者们的拳拳之心,不但与当地管理部门形成了良好互动,也让环绕着老人们的疏远和偏见,有了消融的迹象。在郴州汝城,一位被称为“小姐姐”的患者女儿,自觉在网上发动众筹,为村里所有老人购买了电饭煲、电磁炉等电器设备;在石门剩头山,一位老人的儿子看到志愿者便大声呼喊:“党员你好,谢谢你党员!”志愿者返校时,他沿着山路送了近20公里。
开展志愿活动需要筹集经费。去年圣诞节,陶汝琴和同学一起,购买了5箱苹果、6叠包装纸,包好后在学生宿舍推销“平安果”。忙活一周,赚了2600元。毕业季来临,陶汝琴又瞄上毕业生的闲置物品,摆了半个月地摊,赚了近1000元。除此之外,3年下来,陶汝琴从自己的生活费和奖学金中省出3000多元,用于平时访村的车费和伙食费。
牛俐是陶汝琴的室友,也是她的“战友”,在牛俐看来,“陶子就是个小超人,为康复村投入那么多精力,还能每年拿奖学金”。
两天的时间过得很快,聊聊天、吃点儿零食、看会儿电视,山里雨水多,没有月亮,也没有过中秋节的气氛,但老人们仍然都暗暗欣喜着,志愿者们也觉得心里特别宁静。
《中国教育报》2016年11月22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