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不止发生在课堂上,教育也不止存在于校园中。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校长陈泽芳在接受中国教育在线采访时说,华师附外在教学中最大的特点就是“无边界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国际学校里,就参与到更广阔的学习平台中来。“无边界教学模式”,即体现在技术和硬件方面,也体现在内容和资源方面。在技术和硬件方面,把信息化嵌入到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之中。在教学和内容方面,不断拓展除了学校本职老师以外的教师资源。
1.突破校园课堂的边界走向世界课堂
学生最终会走出校园,面对社会中复杂的信息和竞争。而国际化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会面临更广阔更复杂的国际环境下的竞争。如何让未来的国际化人才能在走出校园后,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的自我完善和学习。也是国际化学校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陈校长提出,在华师附外这两年的实践探索中,不断的尝试去突破课堂的边界、校园的边界和学习的边界,并且设立了特色课程——世界课堂。其理念就是,让世界来成就学生最好的自己。学生不仅在有形的课堂里学习,也可以在校园内的每个角落去学习,还可以走到校园外的很多地方去学习。
2. 教师交流无边界 促进中西方教育观念融合
在国际化学校,教师队伍的背景都是多元化的。有本土的中方老师,有海归背景的老师,还有来自各国的外籍教师。由于文化、观念、习惯等方面的差异,老师之间沟通和交流的难度相对较大。陈校长介绍,在华师附外,以学生为中心来设计工作法,把中教和外教用同一个载体联系起来,促进他们的交流,例如APP、平板电脑等教学工具。
依托这些载体,当中教和外教共同使用和研究先进的教学技术和工具,共同探讨教育发展时,把双方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同时,他们之间的感情也越来越深,在文化上进一步融合。中教和外教之间,对于彼此的教育理念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对于国际化学校的多元化教师队伍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