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在湖北省咸宁市听说了一件新鲜事:很多乡镇办起了“农民学校”,让农民“富口袋”前“先富脑袋”。
来到咸宁市通山县南林桥镇石垅村,记者走访了这里的“农民学校”。据介绍,石垅村是一个省级贫困村,人均收入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村里曾流传一句顺口溜:“泥泞路,干水塘,挑担水吃愁断肠;茅屋街,铺板房,有女不嫁石垅郎。”但到了村子里,却一点也没有穷乡僻壤的感觉,记者看到一幅精美的新农村画卷:大山深处,一栋栋别墅矗立,一条平坦的水泥路通到村子里,别墅门前有花园,屋后是菜地。而南林桥镇的“农民学校”就设立在石垅村村委会的办公楼里。
走进这家农民学校,只见一排排长桌长椅洁净整齐,墙壁上“培育‘五有’新农民 建设幸福家园”的标语格外醒目。记者看了一下学校墙上的课程表,2016年第一季度的课程安排一共是12次课,授课内容涉及“土地承包经营相关政策咨询”“农作物病虫害调查”“淡水养殖”等,授课的老师多是县农业局、林业局里的“土专家”,还有一些就是本村的致富带头人。
南林桥镇党委书记阮彬介绍:“南林桥镇农民学校一次能容纳两三百人,但每次讲课都爆满,有一些还从外乡镇赶来学习,因为‘土专家’比较接地气,讲的内容对农民实用。现在镇子里越来越多农民不再外出务工,依靠在家里学技术致富。”
石垅村小龙虾基地的养殖户张治兵接受了记者采访。他说,在省纪委的帮扶下,石垅村流转冷浸田发展小龙虾基地,他和一些合作社员流转了1000亩冷浸田先行先试。眼下,小龙虾基地年产值达到七八百万元。去年他在“农民学校”讲授了“小龙虾养殖技术”后,先后有五六十户村民找上门,想找他学技术:“村里的冷浸田通过稻虾共生共养,龙虾能吃杂草,还能消灭蚊子幼虫;小龙虾游动觅食,有助于稻田松土、活水、通气,粪便还能起增肥效果,这种模式实现了稻虾两旺。”
村民焦学武说了句大实话:“张治兵精通种养殖业技术,一年纯收入就达到几十万元,我就是要向他学习,上农民学校,争取早日致富。”
“实践证明,用科技精准扶贫,让课堂在基层、在现场,是增强贫困群众劳动技能,提高其自我发展、自我创业能力的好办法。”咸宁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济民介绍,咸宁市从2015年开始,用鼓励各乡镇开办“农民学校”的方式,推进精准扶贫,效果很好。眼下,咸宁市正在加强农民学校的配套工程,力争让“农民学校”在全市乡镇实现全覆盖。(记者 袁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