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政策>正文

四川省成都市: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时间:2017-04-24 07:44:44    来源:中国教育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四川省成都市常住人口1600多万,是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城市,平原、丘区、山区各占三分之一,中心城区、近郊和远郊三个圈层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十分明显,该市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大力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效。

  构建教育机会的公平均等机制。一是完善困难家庭子女顺利就学制度。实施“两免一补”、“鸡蛋牛奶工程”、“育苗计划”等近30种资助计划,形成“不重不漏满覆盖”教育资助体系,全市资助总金额连续5年超过10亿元。二是深化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平等就学制度。符合政策的学生在公办学校就读的占87.9%,并同等享受成都市户籍学生的微机排位政策、普通高中指标到校生政策、艺体特长招生政策、各类加分政策等。三是严格义务教育就近入学制度。

  构建资源配置的动态均衡机制。一是校长教师动态交流。实行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含副校长)同一学校9年任期制度、区域内教师和骨干教师年交流比例15%制度,建立名校集团内教师交流制度、学区内学科教师“多校任教”制度等,近年来年平均交流校长、教师和骨干教师比例分别达到23.4%、19.7%、21.5%。二是经费标准动态调整。全市小学、初中生均公用经费分别调整到900、1100元,义务教育段特教生均公用经费达到6000元。三是建设项目动态倾斜。如2014年实施的为期3年、总投入40多亿元的城乡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提升工程,中心城区、近郊、远郊分别各自承担100%、70%(或60%)和30%(或20%),其余由市级承担。

  构建质量水平的全域共进机制。一是深化学校内涵“优质发展”机制。遴选三批共170所办学基础一般、生源状况一般、没有特别资源倾斜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重点关注和专项支持,打造培育“新优质学校”。制定三年专项计划,通过倾斜并优化资源配置、深化课程和课堂改革等,提升全市200余所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水平和质量。二是建立质量提升“评价导向”机制。出台《成都市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同时,在全市中小学中选取148个基地学校(含高中),探索对学生典型行为和代表性作品进行写实记录,建立起“诊断、改进、考核三结合”的评价结果运用机制,逐步改变单纯以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倾向。

  构建管理方式的创新融合机制。一是打破校际壁垒,深化名校集团发展。按照“名校+弱校”、“名校+新校”、“名校+农校”方式,全市22个区(市)县共组建名校集团115个,成员学校191所,覆盖学生(幼儿)46万名,集团内年交流干部、教师1500人左右。二是打破区域壁垒,推进圈层融合发展。推动253对学校跨区域结对发展,其中义务教育阶段206对,学校参与结对率达到40%。每年选派优质学校干部40人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任校长、副校长三年。三是打破空间壁垒,促进优质远程发展。建设全日制远程教学学校118所,受益学生2万余人。建成覆盖全市所有中小学的数字化图书管理平台,推进图书资源共享,并对150余万名城乡学生阅读行为进行科学干预。

  该市还研究制订了《成都市城乡教育一体化监测指标体系》等一系列标准体系。通过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全市义务教育校际均衡总指数由2010年的0.41下降到0.25,中心城区、近郊、远郊三个圈层的校际差距逐步缩小。基础教育在全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测评中,从2012年的倒数第2名跃升为2013年第3名、2014和2015年连续两年第1名。教育已成为成都市靓丽的城市名片和重要的竞争优势。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