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政策>正文

谨防课堂有“笑果”没效果

时间:2016-10-30 11:05:59    来源:中国教育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u=3091805074,1792984052&fm=15&gp=0.jpg

  如今的大学校园里,越来越多的95后开始青睐会讲段子的教师,这些教师在传统授课的基础上,用讲段子、讲故事等形式赢得了“抬头率”。在他们看来,要想95后长时间保持听课注意力,就要对知识进行包装,“就需要穿插段子和故事”。(10月10日《中国青年报》)

  为了把大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讲台上,高校教师采取的手段多如牛毛:有“威逼”的,要求学生把手机交出来,放在整理箱中。或者利用软件要求学生刷“脸”;有“利诱”的,上课的学生可以在微信群里领取教师发放的红包。还有不少教师另辟蹊径,把“脱口秀”搬到三尺讲台之上,让知识转化成为嘴里喷薄而出的段子。比如中央民族大学新闻学院教师岳广鹏上课时,讲课方式不拘一格,脑洞很大,气氛很“燃”。

  对大学生而言,此举“笑果”不错,但需要警惕,稍有偏差,学习效果同样也就“嘻嘻哈哈”,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了。段子作为互联网催生的碎片化信息,它之所以受到网友追捧,就在于它具备消解权威的特点,让网友将平日里不能说的话题,轻松地拿到社交场合,在言传中意会,借助笑声来表达观点。但段子本身的尺度并不容易把握,很容易弄巧成拙。譬如,有的教师把知识庸俗化,为了迎合学生,不停地运用最新的网络段子,一节课不停地讲网络热词,甚至连粗鄙言辞和性别歧视等都原封不动地照搬到课堂上,成为网络段子的“二道贩子”。

  同时,谁都无法否认的事实是,大部分课程需要按部就班讲授,很难和段子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教学内容是“菜肴”,段子只是提鲜的“佐料”,一旦段子喧宾夺主成了课堂上的“主菜”,知识就变得碎片化了。一节课下来,学生笑得前仰后合,“吃”得很撑,却没什么营养。设想一下,教师在课堂上夸夸其谈,而各个大学的公开课以及商业化的慕课等,反而比教师讲的有着更高的含金量。一旦给学生留下此种印象,这门课程就算毁了。

  说到底,“段子式”课堂只是患上了某些高校的通病。一些高校有大楼而无大师,专业设置比较随意,缺乏历史积淀不说,也跟不上学术前沿,以至于课堂成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我们必须改变旧有教学思路,“推倒”教室四周的围墙,把外界的信息拿来为我所用,把课堂的范围延伸到更宽广的领域,而不仅仅是段子。

  不是95后大学生难教,不是他们的思想碎片化,而是暮气沉沉的课堂已经满足不了他们的知识需求,高校教师应该意识到这一点,超越“段子手”的自我定位,才能让课堂既有“笑果”也有效果。(作者系本报特约评论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