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新闻>正文

伊顿纪德優教育推“向美而生”论坛 行业专家共叙教育之“美”

时间:2018-12-03 14:20:35    来源:中国教育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11月28日—12月1日,由蒲公英教育智库、伊顿纪德品牌联合主办,以“人啊人”为主题的第五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在南京举行。伊顿纪德《優教育》杂志社承办“向美而生:学校的显性文化系统与教育的发生”主题分论坛,邀独立历史学者、儿童母语教育践行者傅国涌先生、半书房联合发起人、浙江苍南县第一实验小学张延银校长、成都市草堂小学西区付锦校长,从形而上到形而下,在历史中溯源,在实践中扩展,永恒的刹那间,前行与回眸中,迈入美的门,与教育相遇。

  教育是通往美的一扇门

  “教育是什么?就是打开一扇门,一扇美的门、充满未知的美的门。”傅国涌先生从“美的门”——中央大学附属小学的芭蕉门,谈到由传统到现代的种树育人,再到一草一木皆教育。

  “一片鸟语花香的山林,几枝小小的夹竹桃,都可以在不经意间滋润心灵,成为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可以说是美育,又超越了美育。”

  美国作家莫利说,开门是一个神秘的动作,即使在悲伤之际,一扇门的开启也许会带来安慰。然而,门的关闭要可怕得多,它是最终判决的表白。每一扇门的关闭就意味着一个结束。

  傅先生认为“所有的老师在人类历史上做的工作只有一个目标:就是把孩子带进一扇美的门,让他们自己去行走。”傅先生创办的国语书塾,正是期望与童子们以空间和时间为坐标系,寻找时间变化中具有不变价值的美的典范。

  “在白马湖畔,与朱自清、丰子恺笔下画下的秋对话,在王国维的纪念碑前背诵陈寅恪所撰写的 碑铭中,也可以去英国剑桥大学寻找徐志摩心灵革命的密码;在希腊古老的剧场遗址读埃斯库罗斯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这是童子们上课的真实状态。

  营造美的空间,交给孩子,时间就会开始

  育人如种树,那么美的教育是在一棵怎样的树里完成呢?

  从一棵树到一个平台,一块菜地,再到一片果园,苍南县少年艺术学校从一花一草一木出发,让校园的每个空间、每个时刻,都焕发着教育的光芒。

  “营建更多美的空间,然后把它们交给孩子,时间就会开始,如满目的花草、一样美好,一样漫不经心,却在孩子的身后,长出薄薄的翅膀。”张延银校长说。

  但教育的空间不应仅仅止步于学校。

  三年前,张延银校长与20位好友在苍南集资筹建了教育人的另一种表情——“半书房”。教育人聚在一起读书、交友、砥砺前行,改良周边的文化气候。

  “你选择一个地方,你改变环境,让人们对可能性有了不同感受,对希望有了不同的期许”。

  向美而生,诗意栖居

  “教育的美就是校园里的物和校园里的人,因为教育而发生联系,相互启蒙、相互支撑、相互理解、相互滋养,物的静穆之美和人的性灵之美在时间里的一种成长修炼,物生人长。”

  付锦校长所带领的草堂小学西校,正是从生活、生命、生长三方面,不断开发美的触碰,“真为天伦,善为人伦,美则天人合一”。

  教育的美还需要表达。“如果没有表达人的情感、人的体察、人的感觉、人的启发、人的思想、人的观念、人的行动,那它什么都不是。”这些美的表达,在草堂小学西校,可以发生在一顿早餐中,发生在学生对何为美的服饰的讨论中……

  审美该为常态,艺术不可久违

  “人文创造意识的开启源于现代人最基本的出发点:一个人自我个性的培育。” 第五届当代教育艺术展策展人王林先生说。

  十位中国顶尖艺术家,在年会现场联袂带来了艺术和教育连接的“证据”,重新思考教育、艺术与人的联动与共鸣——我们的教育可以怎样与世界有趣对话?我们该如何帮助师生在教育中释放艺术潜能,并赋能于教学?

  伊顿纪德品牌“向美而生” 艺术展则以四季喻人生,秋天是被绳子编织成一棵树,这根绳子一直延伸在地上,仿佛要将整个世界捆绑在一起,构成了美的天罗地网。

  四季交错间,是伊顿纪德品牌正尝试做的一场“美”的社会实验:《優教育》杂志传递教育的价值与美;优秀的价值也通过『故事田』儿童哲学公益项目与偏远乡村的孩子相遇;伊顿学园则期冀培育一批随风飘洒,落地生根的“乡村建设人”;Upcycle弃物再造更是一次激活村庄生命力的尝试。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美的教育,就没有完整的教育”。从美出发,校园变成了追求美的广阔原野,原野中孩子可以眷顾天空、可以体验生命的四季,慢慢的,慢慢的美由外到内,成了他们精神气质的自然芳华……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