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新闻>正文

《学而思大师课》奚志农开讲:在孩子的心里播撒自然的种子

时间:2018-10-16 14:43:05    来源:中国教育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提起奚志农,在许多关注自然、关注野生动物的人们看来,他的身上有许多闪闪发光的标签:

他实践着“影像保护自然”,被誉为“中国野生动物摄影第一人”;

他拥有很高的国际声誉,是首位获得英国BG野生动物摄影年赛"濒危物种"大奖、英国自然银幕电影节“TVE奖”的中国摄影师;

他的摄影生涯,与滇金丝猴、藏羚羊、绿孔雀等等这些珍贵的野生动物息息相关。

在《学而思大师课》的录制现场见到奚志农的时候,这些“标签”有了实感。《学而思大师课》由学而思与广东卫视联合制作,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好未来公益基金会和人民日报《国家人文历史》联合发起。奚志农作为重磅嘉宾之一,向孩子们传递着“自然”的力量,也从他的角度,解读了成长的另一个维度。

即使身处演讲台上,奚志农仍然是一身野外装扮、穿着登山鞋,仿佛下一秒就要回归野外;但面对参与录制的孩子们时,他又是亲切而温和的,同他们说着自己的故事。

▲奚志农录制现场演讲

“我很幸运,童年在自然的环境中度过”

了解奚志农的人或许都知道,促使他走上野生动物摄影之路的,最初是一份“不服气”的心态。

▲奚志农参与拍摄《鸟儿的乐园》。供图/奚志农

1983年,奚志农(右一)在教授的引荐下加入了科教片《鸟儿的乐园》摄制组,担任“摄影助理的助理”。图片上中间那个人抱着的是从学校借来的黑颈鹤标本,准备放在草丛里用来假冒真的黑颈鹤拍摄近景。

当时,19岁的奚志农不明白,眼前明明有鸟飞过,也可以看到成群的黑颈鹤,为什么非要养鸟、拴鸟来拍摄,甚至拿一个标本以假乱真?然而,他的疑惑被一句“你不懂”敷衍了过去。

2018年,入行35年、已经在野生动物保护界颇具影响力的奚志农,在《学而思大师课》的演讲台上回忆起这个有些荒诞的开始,仍然会笑得有些无奈。

在这样的“刺激”下,奚志农走上了野生动物摄影之路,因为他想拍摄的,是“自由飞翔的鸟儿”。

不过,这并不是故事的开始。

奚志农说,自己的童年生活是“幸运”的,在一个小县城里,人和自然离得很近,“能听到狼嚎,也能听到猫头鹰在树上啼叫,在雨后,甚至会看到豹子留下的脚印”。

对鸟类的偏爱,则是因为他曾经成为一只小麻雀的“妈妈”。在他5、6岁的时候,村里的大孩子们掏鸟窝,不料抓到的是一只还没睁眼的小麻雀,就把它送给了奚志农,“我抓苍蝇喂它,看着它长出羽毛、学会了飞,经历了它整个的成长过程,它也会停在我的手上、肩上,甚至头顶上,当它飞上树梢的时候,我一吹口哨,它就会飞下来”。回忆起和这只小麻雀的相处时,已经50多岁的奚志农仍然记得许多细节。这只小麻雀,也给奚志农带来了关于“生命”的独特体验。

此后,因为父母的工作调动,奚志农来到了昆明,和小县城的生活相比,这里太大了,也太热闹了,也让他对于“自由”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在完全不一样的环境中,我的性格越来越内向,我常常觉得,自己好像是一只自由的鸟,被关到城市的牢笼中,始终都想挣脱,再回到野外去。”

“人的一生都是学习的过程”

奚志农说,“童年的成长经历对人的一生有很重要的影响”,但同时,“人的一生也都是学习的过程”。

从对鸟类的兴趣和喜爱,到对整个自然环境的关注,从淳朴的“保护动物”的认知,到建立起自己野生动物保护的思想,在奚志农这样的转变中,既有实践带来的影响,也有阅读的力量。

正因为了解童年对一个人成长的影响,奚志农对参与录制《学而思大师课》有着自己的期待:希望孩子们、家长们能更多的关注环境,通过让孩子更多的认识自然,让他们从小就在心中存放着“保护自然”的种子。

在《学而思大师课》上,奚志农也向孩子们推荐了对他影响很深的几本书:《我的探险生涯》、《环球绿色行》、《最后的熊猫》。这些书让他看到自然的珍贵,也看到自然的脆弱。

感触之后,是更多的行动。滇金丝猴、藏羚羊、绿孔雀……这些自然中美丽又脆弱的生命,也通过奚志农的镜头被更多人看到。

1995年,奚志农在昆明动物研究所,拍到了这幅最经典的《母与子》,将滇金丝猴这一在当时鲜为人知的物种带进大众视野。滇金丝猴母亲怀抱着孩子,孩子在母亲的臂弯中看着世界,怯怯的神态像极了人类的幼童。

▲滇金丝猴《母与子》。拍摄/奚志农

这幅作品登上了美国《国家地理》、《BBC野生动物》这样的顶级摄影期刊,此后的十余年,奚志农也一直对滇金丝猴进行持续跟踪拍摄。2001年,奚志农拍摄的《幸存者——滇金丝猴》在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获BG野生动物摄影师年赛“濒危物种”单项大奖,这也是中国摄影师首次获此殊荣。

这次获奖在当时让奚志农感到很兴奋,他的奖杯还被主办方特别设计成滇金丝猴的样式。但此后十年,再无中国作品获奖,这让他意识到,自己需要为推动中国野生动物摄影的发展,做更多事情。

奚志农和他的团队一直践行着“影像保护自然”。以藏羚羊保护为例,他首次报道了藏羚羊被大肆猎杀的危机状况以及“野牦牛队”为保护藏羚羊做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极大地促进了国内外公众对长江源头生态及藏羚羊保护的关注。

在他看来,影像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一条藏羚羊绒做的披肩等同于3-5头藏羚羊的生命,当藏羚羊被猎杀的真相、藏羚羊绒与藏羚羊生命之间的关系大白于天下,谁还好意思说,我的披肩有多么昂贵?”

▲藏羚羊。拍摄/奚志农

今年8月,中国第一例濒危野生动物保护预防性公益诉讼开庭,在社交网络上引发许多人的关注,在关于绿孔雀的科普或介绍中,常常会出现奚志农所拍摄的作品,让许多网友感叹它们的美丽和灵动。作品之外,奚志农和他的团队也已经为保护绿孔雀的栖息地做出了多年的努力。

▲绿孔雀。拍摄/奚志农

在对绿孔雀命运的关注中,不乏95后、00后的孩子们。在奚志农看来,这样的关注是一颗好的种子,“改变已经在发生,这让人看到希望。”

“自然教育应该是长期的过程”

奚志农喜欢和孩子们交流。

在《学而思大师课》的录制现场,他会耐心地解答孩子们提出的问题,教他们分辨不同的物种;他和他的团队“野性中国”,组织了多次大学生参与的志愿活动,他还通过讲座、演讲等多种方式,和孩子们直接交流互动。

▲奚志农录制现场和孩子们交流互动

奚志农觉得,每个生灵都是平等的,对动物和自然的爱,可以发于细微之处,“每一个孩子内心深处都有最柔软的部分,会被美好的事物感动。我们教育他们爱一方土地,其实就是爱这方土地上的一株植物、一只鸟。”

他相信孩子的纯真,也相信孩子可以影响未来,“能影响越来越多的小朋友,就是宣传保护自然最好的方式。在小朋友的心里播撒自然的种子,当他们成长起来,就会对自然心存敬畏,这对整体环境的变化会有很积极的影响。”

为了激发孩子们的摄影兴趣,鼓励孩子们继续去挖掘自己探索自然的欲望,奚志农在节目中也对两位小摄影师亲传身教,讲述摄影的小技巧。

▲奚志农录制现场亲传身教

作为自然保护的先行者,奚志农注意到“自然教育”在国内的逐渐升温,但同时他也有着自己的担忧。

“越来越多年轻的父母对孩子的成长有了新的认知和行动,并不仅仅关注学业,越来越多的孩子有机会跟随父母到野外中去。在国外,带着孩子去探索自然的体系很成熟,但在中国,这一领域仍然在起步阶段。”以带孩子出游为例,在奚志农看来,许多家长还是停留在“找景点”的思维中,“带孩子出游,应该抛弃景点的概念,走的每一步、眼睛看到的每一处都可以是景点。让孩子不仅仅是走马看花,而是有机会去了解每个自然地区的独特性。“

▲奚志农接受腾讯教育专访

常年与自然相处,奚志农更能感知到自然保护的急迫性,但在他看来,自然教育应该是长期的过程,“成为热门的话题,是好的开始,家长、学校、政府等各方努力虽然只是起步,但也在不断壮大”。

“坚守自己的热爱并不容易”

“我用30年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工作。”

奚志农对自己所从事工作的定义是“野生动物摄影师”,在他看来,摄影只是一个手段,是“影像保护自然”强有力的工具。数十年前,他在偶像斯文·赫定的影响下拿起相机,如今,他也成为许多年轻人的榜样。

当有人对奚志农说“我看过你的作品”、“读过你的文章”、“听过你的演讲”,并且受到启发或感动时,他总会觉得很有感触,“过去很多年我都是单枪匹马,在黑暗中摸索,到了今天,整个社会对野生动物的关注已经提高了很多很多,但我们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个在30多年前就很酷的“为自己创造工作”的前辈,如今也鼓励现在的年轻人们去创造属于自己的职业——“虽然坚守自己的热爱非常不容易,但很值得。”

“大自然是一本你永远读不完的书。”这是奚志农在《学而思大师课》录制结尾留给孩子们的勉励。

《学而思大师课》于9月8日起,每周六晚21:10登陆广东卫视,奚志农参与录制的这期节目也已于10月13日播出。此外,中国短道速滑队总教练李琰、享誉国际的小提琴演奏家吕思清、著名相声演员及主持人姜昆等已相继开讲,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卡尔维曼、中华艺文奖终身成就奖范曾等也将陆续与观众见面。学生及家长也可以在各大视频网站搜索“学而思大师课”回顾观看。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