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新闻>正文

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时间:2018-06-22 09:40:41    来源:中国教育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陕西省眉县首善镇东关小学曹爱萍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倡导对话、合作与探究,创建新型的教学模式。课堂的有效教学不只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更关注学生人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这种思维文化要求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如何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呢?下面是我自己对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粗浅看法。

  一、把课堂参与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抓住这一强烈的需求,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诱发良好的思维情感,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积极,感知更敏锐,想象更丰富,记忆更牢固。主动参与是创新学习的前提和基础,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生的天地。因此,在教学中应该设计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学起来的教学环节,更应体现一个“趣”字,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谓“趣”就是课堂要上得有趣味性,让学生愿意学,乐此不疲。

  教学中有许多时候可以让孩子通过运用表演加深对课文理解,比如:对《小蝌蚪找妈妈》一课中的“追上去”、“迎上去”、“游过去”等的理解,通过让几名同学在讲台上表演课本剧,就使学生很容易区分这三个词的不同意思。

  爱因斯坦说过“只有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浓厚的兴趣如磁铁般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想象力,驱使他们积极主动思考、主动探究。因此,阅读教学充分挖掘这一有利因素,把认知与炼能有机融入到生动形象的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会在兴趣中强化,学习效果就会在兴趣中显现,学习能力就会在学习中形成。

  在教学《雨后》时,我首先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一个雨后美景:在阳光的照射下, “嫩绿的树梢闪着金光”,犹如海洋一般的广场处处波光粼粼。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自然而然地伴随着我的动情范读,寻找起雨后玩耍的快乐。接着,从图画入手,引导学生从图中欣赏快乐,顿时,课堂上小手如林,图中孩子们的一举一动,一个眼神一丝表情都没逃过学生的眼睛,图中孩子们的快乐一下子就感染了学生们。欣赏完课文后,我为学生播放了一段欢快的音乐,邀请学生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和表演方式和广场上的孩子们一起体验踩水的乐趣。霎时,课堂成了雨后欢乐的海洋,学生们早就跃跃欲动了,很快融入了其中,尽情地读,尽情地表演,每个学生的脸上都洋溢着兴奋、喜悦,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最后,让学生们谈谈自己的快乐体验时,学生更加踊跃,争着与伙伴分享曾属于自己的快乐。直到下课铃响起,学生们还意犹未尽,我感觉我带给他们的那份快乐一定会给他们的童年留下灿烂的一页。

  学生在这种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中,既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又激活了思维,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从而调动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真正把“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课堂教学的主题策略落实到实处。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鼓励学生质疑和创新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不在于给学生传授多少现成的知识,不是给学生铺就现成的思维轨道,而在于呵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励和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各种问题。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问难是学习的重要方法,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引导学生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心设计难度适宜、富有思考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并解决问题,使学生“跳一跳,摘果子”。教学中遇到的疑点或难点以及比较含蓄或潜在的内容,应启发学生自己尝试着思考解决,以此养成独立思考、知难而进的意识和习惯,这个过程是最有效的思维训练。自己解决不了的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提出来由教师和全班同学共同讨论解决。在思考探索讨论的过程中逐步解疑,有所发现和创新,学生的思维会更活跃。

  例如,教学《将相和》一时,启发学生质疑:1、课题中的“将”和“相”各指的是谁?课文主要写 “将”还是写“相”?2、“将”和“相”为什么不和?3、“将”和“相”又是怎么和好的?带着问题阅读,很快的理解了文中的三个小故事,了解了故事中“不和”到“和”的内在联系,还懂得了做人的一些深层次道理。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分小组任选一个小故事练习表演,再现情景,最后抽一小组在班上表演并大胆想像,展示《负荆请罪》故事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情感体验。这就形成了师生互动,相互合作的可喜场面。

  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的掌握知识,再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在情境中境人互动,实现人境融合的理想境界,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自己经历了一个探索、发现、领悟、运用的过程,从而获取知识,形成技能。

  三、把合作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

  教学是师生全方位交往的生命碰撞过程,既有师生间的互动,更有学生间的互动。这里的学生互动,既有行为互动,也有思维互动;既有知识交流,也有情感的交流与合作。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的生生互动把学生由传统班级教学中单纯的旁观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同时培养学生能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对别人的意见作出评价,并且能通过集思广益形成自己的观点。小组合作学习也为学生提供了练习口头表达能力的机会,学会用清晰的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真正有效的阅读,必须依靠阅读者全部的心智和情感意向活动,才能通过对书面符号的感知理解,把握其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及其意义,达到阅读的目的。教师的职责,是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情绪化的“场”,唤醒学生的“自我”,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致勃勃地去读。学生的自主性越强、积极性越高,个性就越能充分发挥出来。

  例如:在教学《雨后》时,我精心设计了这样几个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在认读生字时,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认读生字卡片,我是这样引导的:“小组长可以领着大家读,可以让大家齐读,也可以一个一个地读,如果有同学读错了,就帮帮他。大家互相学习,互相帮助,进步会更快的。”学生立刻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有条不紊地学习,小组长教得认真,组员们学得更认真,全体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十分有效。在认读完生字后,我设计了这样一句话:“你们可以大声读,小声读,和同桌齐读、配合读,比比谁读得更流利。”这样一来,学生既明确了可以选择的读书方法,又激活了不少适合学生自己的其他读书方法,你会发现,让朗朗的读书声充满课堂,让学生的小脑袋晃荡起来,让你的课堂掀起一个小小的高潮,那是再自然不过了。

  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才能使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真正落到实处,不会流于形式,而且学生的积极性及灵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迸射出创造性的火花。

  四、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利用录音、幻灯、投影、电脑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能够形象表现许多教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教学内容,其收效之大是教师的许多口头表达所不能企及的。

  如教《春》一文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授新课前,我先播放春、夏、秋、冬四幅风景图,让学生观察指出哪幅是春景图,口头简要描述画面,并背出表现春天的诗句,然后在声画背景下播放全文的朗读录像。那美不胜收的佳景和配音员丝丝入扣的朗读,让学生在有如亲临其境之中感受到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花草树木竞相争荣的景象和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从而达到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目的,使后面的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中国石拱桥》一文,由于学生对石拱桥知之甚少,无法理解中国石拱桥的造型特征,结构特征和制作特征。于是利用CAI课件,形象地向学生展示赵州桥、卢沟桥以及其他一些古代、现代的典型拱桥的画面。学生兴趣盎然地边听着教师讲解,边欣赏各式各样的拱桥,研究它们的形式、结构、装饰等。由于强化了对实物的感受,又经过分析、比较,学生们终于理解了中国石拱桥优美、坚固、精巧的特征。

  但是教师在设计时一定要有明确目的,应考虑如何把教学意图用多媒体特有的优势形象化地表达出来。过分追求异彩纷呈的视觉、听觉刺激而忽视了文本的诵读、语言的表达及其内心的感悟,那是不恰当的,都不能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导手段。

  五、教学回归生活,延伸文本活力

  课本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课程的一大理念。为了语文,超越文本,把语文实践拓展延伸到课外,把生活中的感受引入课堂。内外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在语文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走向社会,激发学生作为生活的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自身的内在需求,必须在生活中学习和积累,获得有活力的知识。

  如《第一场雪》一文,为了让学生理解“瑞雪兆丰年”的科学根据,体会作者喜爱这场雪的原因,提前布置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上网或从书中查阅资料---雪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的适当环节,请学生交流。这样,学生在相互的合作中不仅扮演了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角色,而且在自主、宽松的获取信息实践中体验到获取知识的乐趣。

  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教师出示了几个问题:地球遭到破坏的原因是什么?影响有哪些?我们该如何保护地球?显然,这是知识与思维并行的拓展型的探究性问题。鼓励学生在上计算机课上从校园网中下载或回家在自家电脑查找到相关资料,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做一些修正或补充。课堂上,学生们畅所欲言展开讨论和交流,让学生谈谈自己如何保护环境卫生?看到县城的巨变,政府对公共设施建设的大力投入,我们应该怎样去保护?通过延伸文本,学生在网上查阅资料,联系生活实际谈想法和做法,在交流中相互间的思维碰撞,加上教师适时点拔、评价,点亮了学生智慧的火花,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语文综合能力,真正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总之,有效的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关注每一位学生进步和发展而提出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因此教师要按自身的优势来选择尊重教学规律、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行为,恰当利用现代科学教学手段,采用各种教学策略,设计符合自己特点的个性化教学。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不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曹爱萍,本科毕业,现任眉县东关小学德育副校长,宝鸡市教学能手,中小学一级教师。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