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新闻>正文

广州市第一中学九十华诞 九十年峥嵘岁月“院士精神”代代传承

时间:2018-05-31 17:45:34    来源:中国教育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广州市第一中学九十华诞 九十年峥嵘岁月“院士精神”代代传承

学校优良的体育传统——女篮。

广州市第一中学九十华诞 九十年峥嵘岁月“院士精神”代代传承

广州一中校队代表省队参加全国第十三届学生运动会游泳比赛获奖。

广州市第一中学九十华诞 九十年峥嵘岁月“院士精神”代代传承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Benjamin Donaldson点评

广州市第一中学九十华诞 九十年峥嵘岁月“院士精神”代代传承

广州一中摄影社顾同学的摄影作品。

院士大道。

学校恢弘大气的学校建筑群。 □本版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张艳

从1928年建校,广州市第一中学已走过九十载峥嵘岁月。回首历史,广州一中不断创造新的“第一”,奠定了其作为“岭南历史名校”的标杆位置。“一门七院士,英才遍寰宇。”如今一中学子在各领域中亦不断涌现出才俊,并发挥着“一中人”的社会担当和影响力。“院士精神”在传承与创新中,成为流淌在“一中人”血液里的文化基因。

屡创第一:

历史沉浮,树立标杆式的岭南历史名校

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理论,深刻影响着近代中国的教育。广州一中首任校长司徒优正是当时深受杜威先生教育思想影响的留美哲学博士。

时间倒回1928年,年仅30多岁的司徒优在越秀山麓学海堂旧址创校。学海堂书院是清代道光时期的著名书院,由乾嘉时期著名汉学家阮元所建。道光五年即1825年,学海堂兴办以专注经史训诂为宗旨的书院,这也是当时广东文化学术的中心。“司徒校长在此选址办学,目的正是希望传承岭南文化的文脉,志向远大。如果以学海堂书院为源头,一中办学历史可已经193年了。”广州一中校长吴海洋如是说。抗战爆发后,广州一中被迫停办,又一度搬迁至香港临时办学,直至1945年5月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复办一中,1946年春季迁至黄沙大道广州二中旧址办学。

如今走进荔湾湖畔的广州一中,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座标志性的“一中楼”。这座教学楼是由著名建筑大师林克明所设计,而中山纪念堂、市政府大楼、中山图书馆、中山大学等均出自林克明之手。鹅潭湾畔的广州一中大坦沙校区始则建于2004年,是为当时广州市创办首批国家级示范性高中而建设,设施更为完善。

广州一中在不断创造“第一”的发展历史上从未止步:1960年被确定为广东省首批重点中学;1994年,广州一中被评为首批省一级学校;2008年,被广东省教育厅正式评估为广东省第一批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和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优秀学校等等。成立90年来,广州一中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也成长为标杆式的“岭南历史名校”。

院士摇篮:

家国情怀,“一门七院士”奠定文化基因

广州一中首任校长司徒优将传统儒家思想与西洋科学精神统一起来,提出“勤诚勇毅”四字校训,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所谓“一门七院士,英才遍寰宇”。广州一中成功培育出莫伯治、林秉南、余国琮、刘颂豪、姜中宏、蔡睿贤、梁栋材7位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院士,这在广州的中学中可谓凤毛麟角。

林秉南是国内水力学与河流动力学家,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34年入读广州一中的林秉南,亲眼目睹了抗日战争时期国家遭受的蹂躏,因而立志要“实业救国”“科学救国”。我国著名的光学和激光专家刘颂豪比林秉南晚10年入读广州一中,他曾回忆自己在中学生涯时说:“当时班主任的一句寄语让我很难忘,他鼓励我‘要做一个为社会加分的人’。学校的这种教育理念,即便放在当下也不过时。”

教育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我们培养的未来建设者既要坚守学校乃至国家的历史文化,更要关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同龄人的发展,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欠发达国家,都是未来生活在地球上的命运共同体。”吴海洋认为,一中未来的发展,需要“校史情怀与国家视野”交融的“温度”。

星光璀璨:

桃李天下,后继者不断涌现闪耀“新星”

从越秀山麓、到荔湾湖畔,再到鹅潭湾畔,无数“一中人”的光辉形象和感人事迹令人难忘,“院士精神”继续在广州一中的校园中传承和发扬。校长吴海洋认为,“院士精神”是广州一中文化传承的聚焦点,广州一中就是要以“院士”作为群像,引导学生去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希望未来可以涌现出更多闪耀的“新星”。

在“院士精神”的传承下,广州一中不断涌现出各个领域中的佼佼者,并发挥着“一中人”的社会担当和影响力。据了解,广州一中的杰出校友中既有全国政协副主席罗富和,珠江纵队支队司令、原中共广州市委书记欧初,原广州市人大主任曾庆申这样杰出的领导者,也有著名航天专家蒋酂平、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刘斯奋、乒乓球世界冠军梁丽珍、亚运冠军周嘉威等“一中人”的身影,甚至还有广州市第一名自愿捐献骨髓的中学生陈琬、广州市第一位志愿捐献眼角膜的中学生张晓等一批当代中学生的典范等等。

2013年,广州一中正式着手打造《院士·星光》校本课程体系。广州一中校本课程的普修课面向全体学生,选修课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精修课程则针对在某方面具有浓厚兴趣或发展潜力的学生,三种课程相辅相成。“我们希望研究院士的成长之路,提炼院士的成功元素,分解院士青少年时期的特点,甚至探索小院士到大院士的培养机制,整个探索更多地从人的素质来考虑设计,而不仅是以分数论英雄。”吴海洋谈到,“中学本身不是培养院士的地方,但是中学可以在学生心中撒下科学的种子。”

名师荟萃:

小课题教研,在实践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教师的基本素质。“小课题研究”是广州一中提升教师教研能力的法宝。

据了解,广州一中早在2004年便成立了特色发展处,专抓老师的科研工作。何谓“小课题研究”呢?即老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遇到问题,并运用教育科研方法,在不长的时间内取得教研成果,并将研究结果直接应用于教学实践的工作中去。2013年,广州一中顺利成为“荔湾区第一批教师小课题研究示范基地”。正是在“教学”与“研究”的相辅相成之中,老师的教学能力和研究水平得到双效的提高。据了解,广州一中现有特级教师1人,高级职称教师128人,中级职称教师112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的教师56人,省、市级以上优秀教师、名教师53人,省市学术团体理事、委员16人。

随着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广州一中也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学生能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知识,一旦教师不能适应新时代,学生懂的知识老师不懂的话,那么学生对老师的崇敬感会减少,甚至会使学生质疑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正确。”吴海洋认为,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能够吸纳新知识、新思想、新技术,更为重要的是,要拥有能根据时代发展及时作出应变的创新精神。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