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新闻>正文

第四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三大亮点 撬动教育变革思维

时间:2017-12-06 10:04:54    来源:中国教育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未来的学习是什么?”在刚刚落下帷幕的第四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上,来自全国中小学教育一线的2000多名教育工作者和90多位来自全球教育界的演讲嘉宾一起,共同开启了一场“重构学校”的未来探索。

  年会期间,所有的与会者成为充满好奇的“小学生”,被分成6个年级96个班,去经历3天1夜的学习场景。35堂重构学校必修课、20场深度实操分论坛、全球学习方式中美英日芬五国对话、15场从小学生到大学生的个人报告、2000个教育一线问题及答案追踪……

  回顾整个年会过程,国际论坛、破壳峰会、教育艺术展这三大亮点环节更引发了与会校长及老师的强烈共鸣,成为撬动教育变革思维新的支点。

  五国对话:直击教育创新探索的最前沿

  杭州初冬的白马湖畔,一场教育思想创新火花四溅的国际“论剑大会”刚刚落下帷幕。在由蒲公英教育智库主办、伊顿纪德国际校服品牌联合主办的第四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上,来自芬兰、美国、英国、日本以及中国教育界的五位重磅嘉宾受邀出席了最后一天的国际论坛,展开了一场全球最优秀教育体系的“未来对话”。

  面对世界的快速变化,教育与学校应该如何变革才能更好的适应未来学习的需求?这是一个全球教育者都在关心和探索的课题。

  作为中国教育创新风向标的中国教育创新年会迄今已举办了四届,今年是第一次举办国际论坛。大会主办方邀请到了芬兰罗素高中校长阿里·霍韦恩,美国HTH学校资深教师、Transform school创始人凯尔·瓦格纳,TED百万大奖得主、云端学校创始人苏伽特·米特拉,日本N高等学校校长奥平博一,中国北大附中校长王铮五位重量级嘉宾,结合自身教育创新的实践经验,带来了一场聚焦未来教育的精彩五国对话。

  从芬兰探索“现象教学”的全面课改思路,到中国北大附中孵化出学习“探月学院”的教育环境变革,公立学校的教育创新实践颇有“侠者之大”的稳健风范;从美国High Tech High学校并非High Tech(高技术)的成功“秘笈”,到日本N高等学校尝试把生活科技的元素运用于教学,非体制内学校的教育创新实践更有“剑走轻灵”的灵活生动;而从米伽特教授的20多年前的“墙中洞”实验,到泛互联网时代的“云端学校”概念,技术发展与变革,也让我们对教育的前沿探索走的更深更远。

  “不跟这个浮躁的世界玩,我们怎么玩?”应该正是像五位嘉宾各自的实践、探索一样,教育真正的希望来源于每一位校长和老师主动选择的勇气。教育应该有更多探索,或许正像蒲公英教育智库总裁李斌在四天前在大会开幕式上说的那样。

  破壳峰会:重归基础教育的本源需求

  在学生破壳峰会现场,一群来自全国各地年龄层次不一的孩子,以他们的视角诠释着在他们眼中的学习和世界。

  他们之中有的个人藏书达到了一万册,有的是以桥为媒的建设者、有的是就读于前沿的没有实体的校园,有的是充满音乐天赋的音乐神童。他们都有属于自己的世界,有着自己的乐趣和追求。但是在学习和世界观上,他们都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精彩。

  来自泉源高中曹乃心,她要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她放弃了初中努力学习争取到的保送名额,来到了一所年轻的、学习模式与普通高中差异巨大的,甚至当时还没有一届毕业生的学校——蒲公英泉源实验学校。她找到了自己内心的光,奋力地向它狂奔而去,努力靠近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

  来自北京十一学校一分校的钱思衡,学海无涯“乐”作舟。在课本的基础上,延伸、拓展,融合了语文、数学、历史、地理等方方面面的知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钱思衡说,虽然每天忙忙碌碌于“研究”,却乐此不疲。

  主动从美国名校退学进入密涅瓦大学的陈小树,在密涅瓦最大的感受就是——在创造中学习。密涅瓦从客观上打破学习的时空格局,教会了她如何创造主观时空去学习,去面对自己的无知和未知,并且持续去创造。陈小树说,一个受过教育的人,其实是一个自主学习的人,知道学习目的的人,以及学会学习的人。所以,ta是一个自由的人。

  ......

  活动现场还进行了一场学生与家长、老师“后生说VS先生说”的辩论,就“移动学习时代,我该拥有随时保有的手机吗”、“以爱的名义,我想说”等话题进行了讨论。

  艺术展:探索艺术与教育的知行世界

  除了精彩纷呈的教育论坛,在第四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现场还呈现了蕴含教育思考的特殊艺术展。

  此次中国教育创新年会,组委会盛情邀请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李秀勤教授,给我们带来直抵人心的“超大型作品”,人人有感的“体验光影”,和体验背后的艺术家追问,让我们借以反思教育当何以平等,人性当何处触摸,师者当何方求索。

  作为本次教育创新年会联合主办的伊顿纪德,将其对教育事业的探索与思考,融入了整个艺术展——“迷宫”·立于大地之上的孩子——之中。

  走进“迷宫”,我们首先面对的是对于“人”的思考。人是靠什么站立起来?其实,我们需要“向孩子学习”。其实,关于教育与学习,我们需要最贴近自然本源的思考。

  从2013年5月创办《優教育》杂志,面向大众播撒教育价值;2014年9月伊顿学园举行开学礼,旨在培养“知行的乡村建设人”,一群守望乡村、守望教育的带领着;2014年启动面向村小的『故事田』儿童哲学公益项目……三年的成长,伊顿纪德与教育人一起致力于“挖好池塘”,自然就往里填东西。“尽管你也许没有看见种子是如何、何时落到那里的,自然看着它呢……

  换一个角度思考教育与学习,探索艺术与教育的知行世界,正如艺术展的介绍词所说:“这里是教育人的桃花源”。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