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7月24日,来自北大、清华、北航等高校的首都大学生采访团,赴西安—杨凌—兰州—敦煌—张掖进行“穿越千年丝路,寻找中国印记”集体采访活动,探寻千年丝路中的往事,触摸丝路的传承和发展,于探寻中学习,于采访中传承。本次采访活动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人民网联合主办。
时值酷暑,夏日炎炎。首都大学生记者团走进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走进那神秘的洞窟――记录着佛教千年传承史的莫高窟。
“公元366年,僧人乐尊路经鸣沙山东麓,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莫高窟由此而来……”在导游的讲解中,莫高窟的历史被娓娓道来。
“乐尊的行为开启了莫高窟持续一千多年的营造历史。从公元4世纪到公元14世纪,是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和逐渐盛行的时代。从皇家贵族到平民百姓,大多信仰佛教。于是,营造佛窟,就成为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成为敦煌人最常见的行为。”导游介绍道。这样的建筑风气使得莫高窟在唐朝时期,无论是建造规模,还是艺术水平都达到了历史巅峰。
如今我们看到的莫高窟位于戈壁深处,在鸣沙山与三危山环抱的绿洲之中,俗称千佛洞,在1700多米长的断崖上保存了735个洞窟,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2000余身和唐宋木构窟檐建筑5座。除此之外,还有藏经洞发现的5万多件文献及各种文物,其中有上千件绢画、版画、刺绣和大量书法作品。莫高窟是中国规模最大、历史延续最悠久、保存相对完好的佛教历史遗迹之一,代表了我国在4~14世纪佛教文化艺术的最高成就,是丝绸之路上中国古代多民族文化及欧亚文化汇集和交融的结晶,被誉为“东方艺术宝库”“世界最长的画廊”和“墙壁上的博物馆”。
我们初见莫高窟时,便被它的宏伟的外表所震撼。它紧贴崖壁,后靠黄沙,在刺目的阳光下透着神秘与威严。随着讲解员的带领,我们一一进入洞窟,窟内的雕像、壁画、色彩等,无一不看出建造工程巨大,采用建筑手段繁多,因此,才能呈现出如此精美绝伦的效果,供后人欣赏与赞叹。
在参观过程中,我们也发现,莫高窟内的雕塑与壁画有一些损坏痕迹,它们有的经过修补,有的保持损坏迹象。“莫高窟的一些建筑是有损坏的,它在长期的修建和存放中,难免会造成一些伤痕。其中,一些伤痕因为考虑到洞窟的安全性被修补了。”莫高窟的讲解员王大超给我们这样解释道。
虽然莫高窟的一些图案并不完整,但是依稀可见人物、佛寺、城垣等景象,他们伴随着讲解员的解说,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那精致的雕塑、繁琐的绘图工艺和恰到好处的色彩搭配,让莫高窟里与佛教有关的故事源远流长。这些故事里,传承着佛教的历史文化,记录着多个朝代的鼎盛繁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苏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