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新闻>正文

当代教育学家曹雕:学校,青少年成长的最理想乐园

时间:2016-12-27 09:47:14    来源:中国教育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当代教育学家曹雕在海南

  学校教育具有基础性、引领性、权威性,对青少年成长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尽管现在有对学校教育教学指出有这样那样不回不足之处,都丝毫不能动摇学校教育的主体性地位。应该讲,任何事情都是相辅相成的。学校教育在群体教育的同时强调个性化教育是有一些矛盾,但这不是对立的。下面结合俄罗斯学校的具体案例来作点评。

  课堂上,一位女中学生问语文老师:“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和菲茨杰拉德《夜色温柔》在情节线索上十分相似,那么它们二者在思想意义上有什么不同之处呢?”60岁的女教师哑口无言,因为这两本小说她根本就没读过,而她熟知的是孩子们并不感兴趣的俄罗斯经典文学。现在的孩子对老师所讲的课程内容不感兴趣是常有的事,在他们看来老师就是生活的洪流中落后的人。在中学课堂上师生之间的这种矛盾已经越来越严重,如何教育2000年后出生的这一代孩子是教育家们亟待深思的问题。

  (这是有代表性的,也表示学校老师的权威不是绝对的。当今学生的接触面宽广,思维敏捷,特别是对新事物接受程度远快于老师。而老师如果还是用自己大学学过的教科书上现成的内容来应付孩子们,显然是不能让孩子有兴趣和信服的。那么,老师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同时,就必须要考虑到孩子的个性化需求,要设法了解孩子们到底喜欢什么,需要什么。老师也不必惊讶,教师要充电,要提高自己,其实也就是学习跟时代生活紧密相关的知识与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学生的认知是有相似之处的。)

  在我们这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孩子和成年人的角色都有所转换。如果说过去老师是绝对权威、知识的源泉,那是因为老师比学生的知识渊博,而在今天就有可能恰恰相反。“孩子比大人知道得多是常有的事情。现在,十几岁的孩子能够快速地掌握任何电子产品的操作,并告诉自己的奶奶如何使用。”一位心理学家说,“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孩子和大人对世界的认识理解有着天壤之别。孩子们能够很快掌握各种铺天盖地的信息,而成年人却很难跟上科技发展的脚步。”其实,如果不去想由此而带来的两代人之间的种种差距,对 于零零后一代的进步我们还是会感到欣慰的。

  (时代不同了,最明显的就是在现代科技面前,孩子们有本能的爱好与兴趣,上手快,接受度高。在这一方面,孩子显然在很大程度上是老师和家长的先生。于是,我们就要想这不是坏事,老师大可不必有师道尊严,应该放下架子,与学生共同交流,如此来做到教学相长,也是好事。另外,孩子们喜欢的东西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样在传统文化的接受上,老师就必须考虑到与时俱进的问题,讲传统的内容要努力与时代相关联,在现代科技的支撑之下,让学生接受传统的内容。代沟是可以愈合的。当然不能让学生被动地迁就老师,老师则要在充分理解学生的基础上寻找到最适合孩子的做法,来因材施教。特别是对于高科技的电子产品,由于老师尤其是年长的老师不太熟悉,往往会被认为是洪水猛兽,会主观地认为对学生有害无益。这都是偏见,改变学生的行为,首先要规范老师自身的行为才是。)

  某些急性子的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去学校上学的必要性就会失去。到那时只要给孩子们布置一年的作业就足够了,然后通过网络来检查,在年末的时候让孩子们参加国家统一的考试。但那位心理学家认为,这只是一种纯粹的乌托邦。因为对孩子来说,最有效的教育仍然需要两个条件:第一,孩子们聚在一起,相互形成竞争。竞争才是促进他们掌握知识的最好方法。第二,孩子们必须在大人的引导下进行学习,否则,就会出现一些不良趋势。如果没有老师的引导,孩子们可能什么书也不读,或者只是翻翻侦探小说、连环画。如此一来,他们的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都会受到影响,思想体系也很难形成。与此同时,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还会失去与人交际的能力。

  (这里突出强调了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再先进的高科技都只能对教育进行补充与完善,而不能完全替代学校教育。如果承认高科技的完美而忽视学校教育的重要性,都是走火入魔。孩子的成长需要引导,如果缺少监控,缺少引导就会容易产生散乱状态,从而影响学生集中精力进行有效学习。同时,群体性才具有竞争性,而对孩子成长来说,竞争意识的养成是至关重要的。社会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源于竞争的。到这里,就明确了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对孩子进行教育,既要考虑尊重学生的个性,又要强调引领的作用。要做到这两者的有机统一,必须要在一个场所中进行,而提供这一场所的学校,天然地能够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对于孩子们来说,学校是唯一的社会化场所,绝不能把它抛在一边。理想的学校应该是这样的:它应该是学生自由获取任何知识的通道。学校应该以最独特的方式来吸引学生。莫斯科某中学生的父亲说:“前不久,我问儿子,‘上课有意思吗?’他回答说:‘学到很多知识。’用孩子的话来说,老师‘幽默风趣,容易相处’,在历史课讲到某个时代时,她还会扮演当时的人物。最近一次,她扮演的是古罗马元老院的元老。”

  (这里强调的一是自由获取,二是任何知识,三是要吸引学生。不是说完全要对学生投其所好,而是要根据孩子们学习的特点,形象地让学生接受知识,而不是枯燥的硬性灌输。老师所采用的任何手段,出发点与落脚点不是在老师认为好就行,而是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方式与接受程度。只有学生真正学有所获才是好的教学行为。自由获取是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的空间。现在虽说是实施了新课程,但我们还没有真正意义上让学生自由获取知识,毕竟有应试管着呢。而让学生学任何知识目前对我们而言,还是空话。考什么学什么,说是功利的,也是最实用的。这确实值得我们反思。)

  在现在的孩子眼里,只有那些在某一领域取得成就的人才享有权威的地位。“在我们学校那些被邀请来的教授、名家们十分受欢迎。”一位中学生说。外语课上他们可能喜欢跟专业的翻译进行交流,而化学课上则喜欢与化学们交流。如果有政治家或者是成功的企业家们来给讲课也不错。

  (学生先天喜欢明星,对偶像有崇拜心理,这是可以理解的。针对这一特点,学校就完全可以考虑课堂日常教学之外,邀请各领域的名人、成功人士给学生现身说法,既培养他们能力,又引发他们兴趣。从新课程理念上说,这也是拓宽教育教学资源的好路径。这里还要注意的一点是,成功不是轻而易举的,名人也会有波折的。请名人现身说法是一方面,找典型名人案例来教育学生也是不错的方式。以英格丽·褒曼为例:她出生在瑞典,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不得不由她的叔叔来做她的监护人。15岁那年,学校排演了一出戏剧,长相俊俏的她被选中在剧中演一个角色,她十分高兴,认真地排练,演出的那天,她发挥得非常好,受到了全校师生的称赞,她出色的表演才能被发现了,从那时起,她就在心中为自己确定了理想,就是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演员。但她的叔叔却不支持她的想法,认为当演员没什么出息。18岁那年,斯德哥尔摩的皇家戏剧学校招生,她想去报考,便向叔叔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叔叔考虑了一下,对她说只给她一次机会。她十分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唯一的一次机会,她精心准备了一个小品,自己在家里反复排练,就连睡觉做梦都在演节目。考试那天,她早早地来到了考场,轮到她上台表演了,她走到台上,开始表演自己的小品,演到一半的时候,她发现所有的人都在相互议论着什么,还用手比比划划的,根本没看她的表演,她感觉极度失落,认为自己肯定没戏了。于是她懊丧地走下台来,伤心极了,因为她知道自己永远地失去了这个机会。她一边走一边哭,感觉活着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就想一死了之。那天晚上,她写好了遗书,并把自己的东西都整理好了。她打算第二天去商店买一种可以致命的药水,用它来结束自己的生命。第二天早上,她起来后正打算出门,邮差忽然来了,递给她一封信,她打开一看,是皇家戏剧学校寄来的,竟是录取她的通知书!她简直有点不敢相信,拿着录取通知书就跑到了学校,亲自找到了昨天那个评判团主席,问到底是怎么回事。评判团主席说:“你昨天的表现相当出色啊!在昨天所有的考生中,你的表现是最好的。” 就这样,她顺利地进入到戏剧学校学习,毕业后进入到电影厂工作,成为了一名电影演员先后三次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成为光芒四射的国际巨星。很多年以后,已经是大明星的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起了当年险些自杀的事,深有感触地说:“这件事给我的启发是,永远不要过早地宣判自己,因为转机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一切都有可能改变,一切都有可能是另一个样子!”学生思想是不稳定的,像英格丽·褒曼当初的极端思想可能没有,但轻易承认自己不行的人是很多的。而英格丽·褒曼最后所就的对学生就有极强的针对性,不要轻易说自己就不行,一切皆有可能,人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成功。)

  新教育技术的开发者确信,如今每个班级都应该拥有电子书籍和参考资料。作业必须以孩子习惯的方式——电脑游戏来完成。每闯一关就会出现更复杂的题目。如此一来,孩子们可以一边掌握新知识,一边不知不觉地跟同龄人竞争。新技术极大地帮助老师了解学生对功课的掌握程度。例如,在一个多媒体空间里正上着化学课,每一个孩子的座位上都放有烧瓶、蒸馏物、化学析出物等。所有孩子实验情况的信息都可以通过计算机反馈给老师,每个学生也都能得到检验。师生之间处于一个高科技的大环境中,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也得以正常顺利地开展学习。这所有的新技术都基干一个条件,课堂上必须有老师的存在。只有老师可以组织教学,并通过各种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不管怎样,这些技术都只是教学的新手段而已。如果以前老师数十年来都用同一种方式讲课,那么现在这种方法就行不通了。

  (我们都有被学生烦恼的时候,就是在自己的课堂上学生有气无力,而他们玩电脑游戏则精神抖擞,乐其不疲。对照上述观点我们不妨也认真思考一下。结合高科技电子产品的运用,让学生像玩电脑游戏那样来学校,通过过关的趣味性逻辑性设置,不但完成了作业,还锻炼了动手能力与思维品格。新的东西,学生都本能的具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利用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我们可以有效组织自己的教学,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要重要的一点就是,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考虑到要在老师引导下进行。不能放任学生要怎样就怎样,那样就走上另一个极端了。再先进的科技只能是手段,不是万能的。而这收放的节奏与空间,就完全需要我们老师把握分寸了。老师的智慧,就表现在这里。)

  学校还应该是孩子们进行人际交往的场所。一位校长就相信,要让孩子学会处理人际关系,老师必须发挥关键作用,他应该成为孩子们处理各种关系的总导演。他说:“我们要善于和孩子交流,聆听他们的想法,尊重他们的观点。如果学生提出问题,而老师不知道答案,这并不应该成为老师慌乱的理由,而是他们要思考和解决的课题。”

  (这里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老师在教会学生处理人际关系中的作用必须重视,二是需要跟学生多沟通、多研究。学校,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一个小社会。学生在学校就是实习社会生活,就是在锻炼自己将来适应社会的能力。这样,老师的职责就不全是要传授知识了,而是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有适应社会需要的各种应对心态。作为课题研究的是,学校不能教给学生走上社会所要的一切本领,而只是让他们有潜质有心理准备。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是活生生的现实场景激活的,而学校就是要重视学生提出的任何问题,给他们最大的思考空间,引导他们思考问题,在广度与尝试上拓展。)

  无论时代变迁给大人和孩子之间带来怎样的差距和鸿沟,我们都没有理由阻止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科技的进步。传统的教育模式总有它不合理之处,只有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学校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成为孩子成长的真正乐园。

  (我理解的学校作用就是除让学生学到应有的学科知识之外,更多的应该是更新教育观念,最大程度地引领孩子们端正态度,培养他们良好的情操与健康的人格。一个人在学校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而就在这有限的时间里,孩子们是最具可塑性的黄金时间。所以,必须正视学校的作用,并切实发挥学校的功能与作用。)

  作者简介:曹雕,男, 1961年 6 月 17日生,湖北武汉人,汉族。武汉大学中文学士,海南政法学院法律硕士,华南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硕士,美国哈佛心理学系博士后。现为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学院社会心理学博士生导师,美国波仕顿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座教授,社会科学心理学者,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心理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研究员、华中师范大学中国社会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心理学会社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朮委员、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理论与教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和应用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心理学会副理事长、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卓越书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协会员、中国书法协会员、中国摄影协会员等;同时,兼任湖北朝阳红康复休闲养老院董事长。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