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几个部门领导讨论管培生的招聘事宜,谈到了一个小事例:有一位应聘者把自己的名字都写错了,简历里面的姓是 “曹”,邮件名称中的姓写的却是 “操”(我想输入法出卖了他),于是这名应聘者被回复 “抱歉,您不适合我们的职位”。
尽管,部门领导觉得这位应聘者的简历本身很漂亮,专业也符合,各方面条件都不错,可是他气愤地觉得这人竟然连名字都能写错,简直太不可思议、太不靠谱了。
其实,对我们来说,这真的是件小事,一个错别字而已,反正还有好多的简历等着挑选。可是对于应聘者来说可能是件大事了,他为此错失了一次机会,尽管他后来发了好几次邮件,询问被拒绝的原因,甚至重新投送简历,我们依然以 “不适合” 的理由拒绝了他。
“小事” 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细节,事实上,我越来越发现管理者似乎很喜欢观察细节,不论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
有一次,我们一群同事聚完餐,路过一个正在进行改造的老小区,已经是夜里 11 点多了,一位司机从货车上卸载石灰,一袋袋往下搬,看到我们一群人说说笑笑走过来,很自然地停下了动作,待我们走远了才重新开始。
刚走出一段距离,一位管理者就发话了:“刚刚那个人肯定人品不错,你看他没有自顾自地干活,而是关注其他人,停下来一是怕石灰粉太脏,二是这东西对身体有害,所以晚上才干活。” 简单的几句话,一个人就被剖析完了。这可不是一位做人力出身的管理者,可能是与人打交道多了,习惯性地爱观察人。
如此看来,那句俗话 “细节决定成败” 很有道理。
首先,细节代表的是习惯。为什么管理者喜欢观察细节?他们认为细节是一个人潜意识的行为,说得通俗点就是习惯,说得高端点就是一个人的素养。比如,一位领导说某某肯定很懒,得多盯着点。判断的原因很简单,就因为领导看到这位同事总是在手上带一串珠子,各式各样,并且走路的姿势又很散漫。在他看来,玩文玩和散漫的走路姿势就代表一个人平时很懒散。
这里面包含的评价原理是一个人在没有警觉的状态下呈现出来的行为,通常比较准确,而这种行为通常在细节中最容易暴露。如果是通过正常的工作任务来观察结果可能不准确,因为我们可能会迫于业绩的压力努力表现或拼尽全力,一旦放松下来,又是完全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状态。
古人说的 “慎独”,道理也是如此,有人没人的时候一个样才是真实的自我。现在的管理者没办法知道你在没人的时候是什么样,只能通过你自身都没有注意的细节来观察了。
其次,细节往往是陌生人之间见面比较客观的评价标准。我们的社会越来越接近陌生人社会,很多机会是在和陌生人打交道中产生的,这意味着你要去见面或者合作的人对你不了解、不熟悉,他不知道你过去的成绩,你工作中的表现,只能通过细节来评判你,这是很公平、很客观的标准。所以,当你投递简历时,简历就是彼此沟通的渠道,名字写错了只能证明你不仔细、不认真。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往往是致命的。就拿上网络直播课为例,学生看不到老师,听到老师的声音,于是第一节课下来接到最多的反馈是普通话不标准。因为这是学生最能直接观察到的细节:第一次接触老师,我可不管 TA 多有水平、多有知名度,这声音我听着不喜欢就说明这老师不行。
当然,我们有的时候会觉得冤枉:不是说好了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吗?怎么就不耐心听下去呢?怎么就不注重内容呢?不好意思,只有别人愿意给你 “日久见人心” 的机会,你才能被深入了解啊。所以,细节经常让我们死在了第一集,后面就没戏了。
细节很重要,同时无法回避。说到这里,可能我们不少人已经开始担心了,回忆自己过去的种种细节,哪哪都觉得不太对劲。不必担心,我们可以尝试用逆向思维来思考,与其纠结不如利用细节:既然大家喜欢关注细节,我们岂不是正好可以利用细节让别人更好地了解我们,从而认可我们?我尝试着给出两个小建议:
❶外表通常最容易被忽视
有个有趣的现象,我们观察别人通常喜欢看外表,不管我们是否承认,外表都会不知不觉地影响我们对别人的判断。但是,我们对待自己通常又不是特别注重外表,下意识地认为自己的内涵、人品、学识、能力等更能赢得他人的认可。对于我们自身,外表往往是比较容易忽视的细节。
其实心理学有个 “55387” 原理可以证明这一点:一个人的第一印象传达给他人的信息,55% 来自着装,38% 来自肢体语言,7% 来自有声语言(比如谈话的内容和学识)。换句话说,在首次交往中,外在的形式有时候比内容更重要,周边信息往往优于中心信息。
这个原理恰恰可以被我们利用,当我们与陌生人打交道的时候,我们本能地会花更多的时间进行内容层面的准备,而忽视外在形式的重要性。比如前文中提到的简历,内容很不错,可是却败在错别字这种细节上,再比如面试的穿着,再高层次的外表还应该包括我们平时的外表等。
大多数人没有天生就高的颜值,但是却可以被认为是有个性、有品位、有气质等,这些都是通过着装、妆容(包括发型)、行走坐立的姿态等细节体现出来。还有更高层次的细节,我身边很多优秀的女性,她们在前一天晚上会搭配好服装,来回比对色彩和样式,有褶皱的坚决熨平或者不穿。
我笑着说她们好作,她们告诉我这是一种不肯将就的生活习惯。这些细节绝对和颜值高低、衣服贵贱没关系,比如很多人穿着昂贵的衣服依然不被认为是漂亮,可能就是因为一个褶皱,一双搭错的鞋子或者少了一条丝巾。
❷提升工作质量的往往是一些微创新
注重细节,我们往往会看到不一样的效果。前段时间我们做了一次教研升级,老师们的课程打分普遍提高了一个层次。其实我们只是做了一次非常不起眼的调整,在每道题答案前加一张思维导图,帮助同学们梳理一下思路。
过去这项工作是口头完成的,我们用语言帮助学生梳理,并且觉得已经做得足够好了,没想到一张导图把我们带到了新的层次,不仅是打分,这些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们似乎找到了工作的突破口,又重新找回了乐趣。
再说说我最近的一次课程,仅仅改变了一句话,整个课堂的氛围和反馈得到了质的改变。很简单,过去我们经常问 “同学们,你听懂了吗?”,而在上次课上,我问的是 “同学们,我说明白了吗?”,很多学生开始评价老师情商高,或者很有耐心,他们更愿意沟通,心态也更平和了。
这种效果是我真的没有意料到的,我似乎明白为什么很多科技产品通过微创新来提升客户体验,再也不敢小觑一个文档颜色的变化、一个报表排列方式的变化将带来的效果。
我们工作中的困境有的时候只需要一个小小的改变就能解决,一个主动的微创新还会给工作带来质的改变。也许我们的工作内容不同,但是道理是相通的。
有的时候我在怀疑自己是不是开始变老了,一个性格大大咧咧的人开始越来越关注细节了,仔细想想不是,其实关注细节和人的性格无关,和工作的性质无关,它是一种我们必须修炼的职场技能,是我们迈向卓越的重要一步。
是的,有的时候我们与成功就只差一点,我们离卓越也只差一点点。
▲▲▲
作者简介:
李梦圆,新生大学会员(新生大学APP之新生号:glory126)。清华大学学渣,公考培训专家,非典型性 90 后,职场辣妈一枚。喜爱养分,热衷成长,决心学海无涯乐作舟;厌倦沉重,热爱折腾,乐此不疲地探寻趣味生活的突破口。
校订:吴巍、姚色丰
图源:本文图片均来自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