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休闲日趋火爆 户外教育亟待加强
——对当前中国户外教育与户外运动发展的思考
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李小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大学生王召辉近日和他的几个好朋友一起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三走”活动之一的——“爬树”活动,这已经是他第三次参加户外活动了。近来,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尤其是《“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关于加快健身休闲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颁布实施,青少年投身户外运动出现了爆发式增长,他们走出宿舍、走下网络、拥抱大自然,在运动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洗礼。
看到最具朝气和潜力的大学生群体如此青睐户外运动和眼前的大好形势,乐观人士忍不住高呼:“户外教育的春天就要来了。”
但在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原院长毛振明博士看来,户外运动的春天还远未到来,因为青少年们还普遍缺乏户外教育。近日,他在2016年中国户外教育与户外产业发展论坛上,以“户外体育教育的使命与方向”为主题发表演讲指出,户外运动在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困难在于,它是一个与中国传统文化、养生文化、休闲文化、交流文化、山水文化以及中国人的安全观有冲突的活动。而在户外教育进课堂的过程中,也还存在项目定位不清、推动力量不足、推动声音不齐、推广团队分散、项目专家缺乏、推广评价缺失、商家出现过早等问题。
长期从事户外教育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体育部副主任杨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户外教育是以户外运动(攀岩、定向、拓展、露营、帆船等)、社会学习、自然认知等为主要内容的体验教育活动。“而户外教育本质上是以户外运动为基础,将户外资源内化为教育资源,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实践活动。如何使青少年在有组织与计划的户外玩耍中实现‘素质与能力提升’、实现‘育人的目的’是户外教育的核心。”他说。
目前我国的户外教育理论研究明显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为此,杨汉申请的《我国青少年户外教育理论构建与实践范式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并获得批准。该研究试图在在理论层面,以“借鉴与融合、同化和内化”为指导,审视我国青少年的户外教育目标,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青少年户外教育理论认知框架,形成“本土化”理论体系。在教育实践上,力图回答“应该怎么做”等问题,进而形成符合国情的、以“素质与能力提升”为导向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青少年户外教育的实践范式。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鲍明晓研究员指出,未来中国体育产业的目标是,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5万亿,产业增加值超过1.6万亿,占GDP的1.3%左右。而其发展的重点是体育竞赛表演、健身休闲、场馆服务、体育中介、体育培训、体育传媒、体育用品、体育彩票等。“健身休闲产业大有可为。”
然而,健身休闲产业发展的关键是人才。据中国地质大学李元博士的不完全统计,我国开设户外运动项目的高校只有100所,作为体育专业(体育休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必修课的高校仅有50所,“人才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中国登山协会长期从事户外教育,在16年前就开展了各类专项的培训,截至目前共培训了825期,累计培训学员21000余名。该协会培训部主任王云龙坦言:“培训的人才难以跟上发展的步伐。”
中国登山协会经营开发部主任丁祥华近年来致力于户外营地的建设和开发,他以“我国青少年户外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为题指出,我国的户外教育和社会及市场需求完全不匹配,户外教育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但社会需求却早已开始“井喷”。“当前,我们正致力于加强青少年户外教育体系建设,一旦体系建立起来,我国的户外教育将迈上新的台阶。”对于户外教育的前景,丁祥华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