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新闻>正文

家长和孩子的升学焦虑会缓解吗

时间:2016-11-21 08:51:01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录取对竞赛获奖证书说“不”

家长和孩子的升学焦虑会缓解吗

  上海市民办中小学协会近日在其官网刊发联合声明,代表沪上民办学校集体发声:将抵制参与社会培训机构举办的学科类班,不以各类竞赛证书作为录取依据等。这也意味着,沪上的民办学校开始站在一起,用实际行动来力挺市教委日前发布的《关于加强2016学年严禁将各类竞赛获奖证书作为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录取依据有关管理工作的通知》。

  巧合的是,在沪上不少学生家长中,和这条市教委的消息一样受到广泛关注的,是媒体对于社会培训机构“学而思”引发的疯狂补课的报道。两条具有相关性、但传递信息颇不一样的信息,在家长朋友圈转得飞快。

  一边是不断收紧的民办学校招生政策,一边却是校外培训班疯狂升级。身处夹缝之中的家长,内心的焦虑也在不断升级。

  “两个限定”“两个公开”缓解“择校热”

  “民办学校一律拒收报名时学生所提供的奥数、各类竞赛获奖证书及等级考试证书,拒收各种特制的学生个人简历等材料;民办学校不以奥数成绩、竞赛、等级考证书为依据选拔和录取学生。”翻看2012年以来上海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工作实施意见,记者发现,市教委要求民办学校对各类竞赛获奖证书说“不”是历年来的“规定动作”。不仅如此,市教委还设置了惩处制度,即违反相关规定并拒不改正的民办学校,核减该校第二年30%招生计划数,并取消当年给予学校的政府专项扶持资金。

  2014年,为缓和“择校热”,市教委加大民办小学招生改革力度,实行“两个限定”“两个公开”的办法。按照要求,民办小学限定在本区域范围内招生,有寄宿条件的学校可面向全市招收寄宿学生,跨区县招生人数由学校与所在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共同商定后公示;每个适龄儿童限定填报2所学校。

  2015年,本市民办学校实行网上报名和招生录取工作,相关部门进一步规范了民办小学报名流程。在规定报名时间内,报名就读民办小学的学生可在“上海市义务教育入学报名系统”填报志愿,每个适龄儿童限填报2所民办小学。

  由此可见,近年来市教委一直在制度层面发力、逐步加大对民办学校招生的规范力度。除了明确表示民办学校招生录取工作不与获奖证书挂钩外,市教委还在今年早些时候梳理并公示了在官方认可范围内的竞赛活动。

  比如,本月初,市教委公布 《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上海市市级中小学生竞赛活动项目 (非体育类)》。此名单中在学科类竞赛一栏,没有出现任何一项面向小学生的竞赛。实际上,上海市从1999年起,就不允许再举办全市和区县性的小学阶段学科竞赛。从2005年开始,市教委从未核准过小学阶段的市级学科竞赛活动,目前社会上出现的小学阶段的各项学科竞赛均属社会组织的竞赛活动。

  民办学校录取本不以竞赛获奖证书为标准

  就在前天,上海市民办中小学协会明确表示:将抵制参与社会培训机构举办“幼升小”或“小升初”的各种学科类班;抵制将“中环杯”“小机灵杯”“走美杯”“亚太杯”等各类竞赛证书作为录取学生的依据;抵制将学校招生与社会培训机构办班挂钩的行为。

  民办学校招生录取不看杯赛,那看什么? 沪上一位知名民办学校校长直言,“民办学校招生时,本就不以竞赛获奖证书为标准”。他说,民办学校考察学生的方式是多维度的,相比“抢跑”学习知识的孩子,学校更青睐综合能力强、在有较好家庭教育理念下成长的孩子。从这个层面上来看,市教委颁布的 《通知》,对民办学校招生并没有太大影响。

  “学校在选择符合学校理念的学生时,势必会按照一套合理的标准进行考察。但一定不是唯分数论、以竞赛获奖证书为贤。”一位民办学校校长提示家长,为孩子选择民办学校时,更应该关注的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是否符合孩子的个性化教育需求。“比如学校在招生时甚至会观察细致到孩子与家长在考场门口分别的情景,会更为关注孩子走路的姿态、与老师交谈时的坐姿等等。但校长们之所以不愿意公布所有考察细节,就是担心家长们会以此为标准,对孩子进行应试训练,反而给学生和家长带来更多压力。”

  普陀区一所民办小学校长就指出,因为该校前一年的面谈过程中让学生拍皮球,直接导致学校周围幼儿园所有的孩子都练习拍皮球,小卖店的皮球都卖到脱销。为了体现公平和公正,不少沪上民办学校在面谈过后还设置了一个环节:即给所有未被录取的孩子家长发邮件,说明孩子未被录取的原因。

  教育部门“尽力”了,无奈家长“心病”难医

  赶在民办学校招生前夕,教育部门总会重申和这些学校招生相关的“禁令”以正视听,甚至直面培训机构散布的虚假信息,及时作出回应或说明。在不少学生家长看来,主管部门“已经尽力”了,但光有几条“禁令”或者规范招生的政策,实在难医家长的“心病”。这种“心病”,就是在孩子升学问题上存在已久的焦虑。

  就在最近,杭州有媒体爆料了培训机构“学而思”在当地招生的疯狂,众多学生家长趋之若鹜、几乎是“跪求”一张报名表。据称,在“学而思”报名当天,有些家长定好闹钟抢名额;有的家长自称本人就是老师,在犹豫是不是要送孩子去培训时,同行都说要去;还有的家长说上“学而思”是学校鼓励的,成绩好一点的都要去……

  当然,家长们心中也有纠结、矛盾。比如有人就感慨,送孩子接受高密度的培训后,“现在和儿子一起下楼散步20分钟都很奢侈”。但是,无论是杭州还是北上广,很多家长仍然心甘情愿地跳进了这个“坑”,原因到底是什么?

  昨天,沪上一位小学生家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学而思”引发的疯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折射的是如今很多家长对于学校教育“吃不饱”的不满和另一种用脚投票的选择。“在连年减负的口号下,从小学到初中,课堂教学的内容和过去比,在不断地做减法。最典型的是,有的知识点因为减负而在教材中消失了,老师在课堂上也跳过了,但是在最后的考试中却是要考核的”。

  在这位家长看来,这些从学校课堂上被“减负”的知识,实际上在孩子理解整个学科知识体系的链条上是不可或缺的。而这也是一些家长明知过度培训会影响孩子学习兴趣而顶着各种压力送孩子去培训班的主要原因。“在孩子升学的问题上,为人父母的输不起。”

  在另一位教育圈内人士看来,家长普遍存在的升学焦虑,根源于对“知识改变命运”的诉求。多数家长似乎认同这样的逻辑链:要让孩子获得优质教育资源,通过获得好的教育,继而让孩子成为升学的胜利者,完成阶层的上升。由于优质教育的相对稀缺性,所以家长们为了“卡位”,不得不让孩子参加培训,加入各种“教育军备竞赛”。

  故此有人感慨,与其说是培训机构疯狂,不如说是家长疯狂。人人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急功近利如此之甚,教育部门一家的几个文件和规定又有何力来疏导今天家长们心头的焦虑。(本报记者 张鹏 樊丽萍)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